看清拜登友臺的本質
美國國務院公佈對臺交往新準則,美臺官員可以到對方官署拜會並洽公,美方也可以參加我雙橡園活動。外交部對此表示歡迎,總統府也欣見臺美交流更緊密。雖然臺美關係似乎更進一步,但必須要了解美方的意圖和臺美關係的本質。
拜登就任美國總統之後,美國和中國大陸的關係並未如原先預期的趨於緩和,反而變得更加緊張對立。一方面反映了國際霸權體系中老大要遏制老二崛起的結構性衝突;另一方面,也因爲拜登政府需要一個敵人來化解內部矛盾,凝聚朝野共識。用敵我矛盾來轉移內部矛盾,已成爲拜登政府處理美中關係和對內施政的主要手法。
美國的內部矛盾基本表現在族羣、城鄉、階級和政黨4方面。首先,談族羣。美國是一個移民社會,400年來,非洲裔、亞洲裔和拉丁裔的民衆並沒有和歐洲裔的民衆有足夠的融合,而是呈現着居住地點相互隔離和經濟地位有落差的情況。
其次,談城鄉。受到產業發展和移民軌跡的影響,美國的少數族裔,特別是黑人,大多數居住在東西兩岸和南方的城市,他們聚居的處所通常是比較破落的地段和白人社區有着明顯區隔。
再者,談階級。除了亞裔有着靠讀書往上爬的文化傳統之外,居住隔離、膚色差異和家庭背景讓非裔和拉丁裔的民衆落入弱勢,經常受到歧視。同時,美國高科技產業和傳統產業的K型發展,讓許多白人產生相對剝奪感。
最後,談政黨。以上族羣、城鄉和階級的差異彼此疊加或相互排斥,就形成了美國認同政治對立的兩個羣體,分別成爲共和黨和民主黨的支持者。一邊是白人爲主的羣體,居住在鄉村或傳統產業爲主的城市,族羣上偏向白人至上主義;另外一邊是部分白人加上少數族裔,居住在高科技產業較興盛的城市,在族羣上偏向多元主義。
這種對立分裂被川普大肆挑起,演變爲共和黨和民主黨之間嚴重的黨爭,成了拜登施政上的大麻煩。爲了轉移這種矛盾,拿中國大陸當箭靶,建構外來威脅,以壓制中國大陸這個共同敵人作爲爭取共和黨國會議員的主要訴求,包括對2.3兆美元基礎建設計劃的支持。
拜登政府的謀略能否減輕內部矛盾猶未可知,但是,蔡政府向着美國靠邊站隊,雖然藉着「親美反中」在選票上獲利,但和大陸過不去的作法已經激起了對岸強烈反感,導致兩岸之間敵意螺旋不斷上升。如今拜登和中國大陸的對立態勢更加緊張,臺灣成爲棋子角色依舊,如果蔡政府不改弦更張,就不要言不由衷地說什麼期待兩岸關係春暖花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