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週刊/「聽粉絲的話」 BAND下載量暴增
圖、文/今週刊
在南北韓交界的非軍事區,南韓用它來通報北韓的最新動態;韓國每3人,就有1人用它和朋友互動⋯⋯。韓國社羣軟體BAND來臺,不斷傾聽市場聲音,短短1年內就改版了19次,如今下載量暴增,靠的是它「快速調整」特質。
「不管在哪,總有人跟你一樣」,2015年10月開始,這句廣告詞陸續在電視、網路媒體大量曝光;廣告來自韓商動贏公司(Camp Mobile),訴求的「商品」,則是旗下的手機社羣軟體BAND。
廣宣發威,BAND在臺灣的下載量一個月瞬間暴增30萬;然而一般人或許並不清楚,Camp Mobile早在14年初,即在臺灣設立辦公室,但爲何登臺1年半之後,才推出第1輪廣告?
被創業者奉爲圭臬的暢銷書《精實創業》,作者艾瑞克.萊斯(Eric Ries)強調,開發產品時,應先做出「最小化可行產品」,再不斷進行市場測試、蒐集用戶回饋、加以修正,最終才能發展出符合市場需求的熱賣商品。BAND的成功過程,即是對此的最佳詮釋。
光是15年,BAND就針對市場的回饋,改版了19次。Camp Mobile臺灣區總經理邱彥錡強調,BAND進入臺灣之初,並沒有大規模推廣,原因就在於,小規模的市場測試結果未達完美。
「我們自己就是用BAND溝通,收到用戶回饋後,團隊會將需求發到全球BAND的羣組,確認美國、日本等市場也有同樣需求,多半一天內就會接到回覆。」邱彥錡說,只要市場意見確定可行,就立即着手開發,並放到市場上再測試,不斷重複這個流程。
如今,BAND不僅在臺灣快速發展,在韓國,用戶數更有着戲劇性的成長。上線兩年,月活躍用戶數(編按:有發文或瀏覽內文的使用者)就超越臉書,韓國5000萬人口中,有1700萬人透過BAND進行羣組聊天,穩居第2大社羣軟體的寶座。這些成績單,是來自於BAND一以貫之的「快速調整」特質。
創業之初,BAND創辦人李藍的想法很單純,「只是爲了解決『團體溝通』的問題。」身爲兩個孩子的母親,在一次家長會中,她發現即使行動裝置如此普及,家長們仍以紙筆記錄聯絡方式及注意事項。於是,一個專爲「團體而生」的社羣軟體,就此誕生。
李藍髮現,迎合團體需求的功能愈完整,才能讓BAND更有價值。她舉例:「在團體聚會中總有個被指派的籌劃者,負責統合意見、安排行程。」於是,BAND先增加了羣組投票和行事曆的功能。接着,又發現了「校友會」的需求,並順勢推出校友搜尋功能,讓失聯的校友重回朋友圈。推出不到3個月,用戶使用時間成長兩倍,達到20億分鐘,超過韓國熱門線上論壇Naver Cafe的17億分鐘。
(閱讀全文http://goo.gl/b8UKT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