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決時空錯配,破解停車難題
5月7日,國務院辦公廳轉發國家發改委等四部門《關於推動城市停車設施發展的意見》,提出以市場化、法治化方式推動城市停車設施發展,體現了國家層面對停車問題的高度重視。這是目前中國停車產業發佈層級最高的指導性文件,對於緩解城市停車難問題、促進中國停車產業發展是重大利好。
筆者認爲,要有效緩解城市停車這個“老大難”問題,關鍵在於推動車位錯時共享和車位跨界共享,解決時空錯配就能提高利用效率。
城市停車難的主要原因,比較普遍的說法是車多位少,具體表現在實際停車泊位與註冊車輛之間存在巨大缺口。那麼,中國到底缺多少車位?按國際經驗,車位規模與小汽車擁有量的理想比例在1.1~1.3之間,其中“1”爲基本車位,餘下爲出行車位。2015年,國家發改委曾對我國這一比例做過估算:大城市約爲0.8,中小城市約爲0.5,車位總缺口逾5000萬個。“過去5年,私家車數量翻了一番,停車場建設節奏卻相對落後。”國家發改委綜合運輸研究所城市交通運輸研究中心主任程世東曾作出判斷:當前停車缺口已升至8000萬個左右。由此可見,車多位少確實是城市停車難的主要原因。但是,還有一個主要原因容易被人們所忽視,那就是時空錯配。
北京市交通委2017年發佈的《北京市停車資源普查報告》顯示,北京市停車位結構性失衡比較嚴重。其實這也是中國大中城市普遍存在的問題。
時間的錯配,主要體現在居住區夜間停車困難,辦公區白天停車困難。在居住區和辦公區相鄰或者相近的地方,車位的錯時共享具有較大潛力,可以有效緩解停車難題。時間的錯配,還和社區成熟度相關。一個新建社區,往往車少位多,車位閒置率較高;隨着時間推移,入住率上升,逐漸車多位少,停車難題逐漸顯現。但在這個過渡階段,車位是大量閒置的。
空間的錯配,主要體現在主城區特別是核心區域停車困難,郊區停車相對容易。如果深入分析,還會發現成熟社區停車困難,新建小區停車便利甚至閒置車位較多。哪怕是停車困難的居住小區,在稍遠的立交橋下空間或者P+R換乘站還有很多空餘車位閒置沒用。所以車位的跨界共享同樣具有較大潛力,可以有效緩解停車難題。
那麼,爲什麼有的地方車位緊張,有的地方車位閒置?根本原因就是缺乏足夠的價格差異,沒有形成較大的價格勢能,驅動汽車合理流動,提高車位利用效率。
由於車位的不動產性質,車位難以主動匹配汽車停車需求,只能依靠汽車流動,從而實現與車位的匹配。
目前的現狀是很多停車困難的區域,停車費低廉甚至免費,這就導致這些區域聚集了很多“殭屍車”(即長時間停放不動的車輛),加劇了停車難。停車困難,車主更不敢輕易挪車、用車,而傾向於存放車輛,因而長時間佔據寶貴的停車資源。那些離居住區稍遠的停車場,由於是商業化的公共停車場,有投資建設成本,收費往往高於居住區。這就導致價格倒掛:停車便利的地方收費低廉甚至免費,停車不便的地方收費更高。市場化程度不足,也是國家鼓勵停車場投資建設但效果一般的重要原因。
基於以上分析,要想破解城市停車難題,除了因地制宜增加車位之外,更要通過市場機制,使不同區域的價格差異形成價格勢能,讓汽車流動起來,積極主動去匹配相應的車位。形成價格勢能,要麼是尊重市場規律提高熱點區域停車收費價格,要麼是通過補貼方式降低偏遠區域停車收費價格。如果政府計劃投入資金解決城市停車難題,與其補貼停車場投資建設,不如補貼偏遠區域車位運營,讓這些車位發揮應有的使用價值,從而緩解停車難題。這也是大禹治水的道理所在:疏堵結合。疏,是市場機制,有利可圖;堵,是法治手段,違停受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