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影城主題公園預計明年5月開園
全市累計退出一般製造業企業2154家,疏解提升區域性批發市場和物流中心773個;全市不予辦理新設立或變更登記業務累計達2.33萬件;市級行政中心正式遷入副中心,第一批35個部門搬遷入駐;在雄安新區支持建設3所學校、1所醫院……昨天下午,本市召開“回顧‘十三五’展望‘十四五’”系列新聞發佈會,“十三五”期間本市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成效顯著。
“十三五”以來北京已累計
退出2154家一般製造業企業
據市發改委相關負責人介紹,“十三五”以來,截至2020年10月,全市已累計退出一般製造業企業2154家,階段性完成集中退出工作,疏解提升區域性批發市場和物流中心773個。
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是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關鍵環節和重中之重,也是解決北京“大城市病”,優化提升首都功能的先導和突破口。“十三五”期間,本市始終以疏解非首都功能爲“牛鼻子”,堅持控增量、疏存量兩手發力,有力有序推動疏解,優化提升首都功能。
市發展改革委黨組成員、市委市政府京津冀協同辦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李文紅表示,一方面,本市從源頭上嚴控非首都功能增量,制定實施了全國首個以治理“大城市病”爲目標的新增產業禁限目錄,嚴把產業准入關,從源頭上嚴控非首都功能增量。截至2020年10月,全市不予辦理新設立或變更登記業務累計達2.33萬件,禁限目錄在嚴守功能底線的同時,爲高精尖經濟結構構建打開了更大空間。另外,全市紮實開展“疏解整治促提升”專項行動,不斷優化公共服務資源佈局,北京城市學院、北京建築大學等5所高校新校區加快建設,累計入駐師生超3萬人;天壇醫院實現整體搬遷,同仁醫院亦莊院區擴建項目完工,友誼醫院通州院區正式開診。
全市堅持疏解與提升並重,截至2020年10月,核心區背街小巷環境整治提升任務基本完成,加快補齊便民服務設施,累計建設提升基本便民商業網點6000餘個;推進見縫插綠、留白增綠,新增城市綠地3600公頃、城市休閒公園190處、小微綠地和口袋公園460處,城市環境秩序明顯改善。
京津冀PM2.5濃度
5年來下降36%
“十三五”以來,京津冀三地在生態、交通、產業協同等重點領域的協同發展方面,取得積極進展。據市生態環保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本市生態環保協同治理成效明顯,京津冀三地空氣質量實現大幅明顯改善,細顆粒物(PM2.5)年均濃度2019年與2015年相比下降36%。北京市PM2.5年均濃度從2015年的80.6微克/立方米降至2019年的42微克/立方米,2020年1-10月北京市PM2.5累計濃度爲39微克/立方米,在京津冀及周邊城市中濃度持續保持最優。
除了生態領域,三地一體化交通網絡建設也有所突破。北京大興國際機場正式投運,構建“雙樞紐”格局;“軌道上的京津冀”加快打造,京張高鐵開通運營,京沈高鐵(京承段)預計年底通車。市郊鐵路發展進入快車道,市域內國家高速公路“斷頭路”全部打通,國道109新線高速等開工建設,環首都“一小時交通圈”逐步擴大,北京至天津半小時通達,老百姓的出行更加便利。
據市交通委副主任、新聞發言人容軍透露,目前本市正在全力推進與雄安新區的互聯互通,加快推進京雄高速北京段(市界至六環)建設,預計2021年底建成通車。另外,京雄城際、京雄商高鐵、雄安至大興機場快線建設項目,也正在有序推進。“十四五”期間,還將力爭開工建設承平高速,持續推進京雄高速、G109高速建設。
京雄城際預計
今年年底全線通車
“十三五”以來,本市在加快構建“兩翼”聯動發展格局方面,也取得了不少成效,包括支持雄安新區開局起步、規劃建設城市副中心,形成北京新的“兩翼”。
在支持雄安新區開局起步方面,確定了8個重點合作領域及一批先期支持項目。北京率先拿出優質教育醫療資源,在雄安新區支持建設3所學校、1所醫院,建成後將由北京四中、史家衚衕小學、北海幼兒園、宣武醫院提供辦學辦醫支持。據悉,“三校一院”交鑰匙項目於2019年9月開工建設,目前各項目建設有序推進。同時,十餘家市屬國企積極參與支持雄安新區規劃建設,雄安新區中關村科技園的建設也在加快推進。京雄城際是連接北京與雄安新區的重要動脈,北京段(北京西站至大興機場站)已於2019年9月開通運營,預計今年年底全線將通車。
在高水平規劃建設北京城市副中心方面,也有切實進展成效。目前,市級行政中心已正式遷入副中心,第一批搬遷涉及35個部門、165個單位、約1.2萬人,示範帶動作用明顯。城市綠心森林公園開園,劇院、圖書館、博物館三大建築進入主體結構施工階段,廣渠路東延工程地下道路年底建成通車。另外,不斷推動通州區與廊坊北三縣協同發展,連續兩年舉辦北京與廊坊北三縣項目推介洽談會,簽約項目80餘個。
據介紹,位於副中心的環球影城主題公園也已進入設備調試階段,預計明年5月開園。截至2020年10月,70家機構落戶運河商務區,高端產業加快集聚。
三地產業對接協作
進一步“串起來”
作爲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關鍵,近年來三地產業對接協作進一步“串起來”。 “4+N”產業合作正在不斷增強,曹妃甸協同發展示範區建設持續推進,金隅曹妃甸示範產業園、京能集團鑫華源智能停車製造基地等一批重大項目建成投產;北京大興國際機場臨空經濟區總體規劃落地實施,自貿片區正式掛牌,綜合保稅區獲批;天津濱海-中關村科技園新增註冊企業累計超1600家,新一代信息技術等產業集聚態勢初顯;灤南(北京)大健康國際產業園、河北高碑店新發地等一批重大產業合作和疏解轉移承接項目加快實施。
協同創新步伐也“快了起來”,中關村與津冀科技園區合作不斷深化。截至2020年10月,中關村企業在津冀兩地設立分支機構累計超8300家,北京流向津冀技術合同成交額累計超1200億元,協同打造科技創新園區鏈。“今年以來,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三地迅速建立京津冀疫情聯防聯控聯動工作機制,聯合出臺了十項制度措施,協同引導人員流動、保障生活物資、推動復工復產等。在津冀大力支持下,北京奔馳、小米、京東方等重點企業以及環球影城主題公園項目在津冀的供應商全面實現復工復產。北京新發地批發市場發生聚集性疫情後,天津、河北在覈酸檢測、蔬菜供應、物資保障、健康碼互認等方面也給予了大力支持。三地一體防疫、聯動作戰,這是京津冀協同發展的生動實踐。”李文紅說。
文/本報記者 林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