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念平臺-全球資本市場找尋新方向

去年美國IPO狂潮,總共募資金額達2,937億美元,共有1,033件上市案,其中以SPAC(特殊目的併購公司)型式上市的金額爲1,532億美元,佔59%,絕大部分爲新創公司,包括金融科技、電動車與生技等領域。但今年第一季,美國IPO金額僅有24億美元,SPAC數目也大幅下降。在此同時,許多去年上市新股股價大幅下跌,除反應國際市場動盪現實外,也代表一些上市案訂價可能太高。

在此同時,有幾個重要的趨勢,值得繼續觀察:

第一、中概股將持續撤離美國資本市場。伴隨中美金融脫鉤,美國證券監管機關已先後將100多家中國公司列入黑名單,若不能在一定限期內提供令人滿意的補充資料,將被強制下市。此外,中國大陸爲加強對大數據控制,也要求互聯網平臺企業如滴滴不得在美上市,這些都將進一步加速中概股的出走。

但由於這些措施出手太重,導致中概股全面下跌,引發部分企業財務危機,爲此大陸證券監管機構不得不改變立場,表達中美審計監管的合作立場。此外,大陸證監會也表態支持企業到境外上市,認爲中國做爲發展中國家,資本市場發展還不充分,支持企業利用境內、境外兩個市場同步發展。

第二、中概股迴歸將走向香港及A股兩個資本市場。目前一些指標企業如阿里,是將香港做爲第二上市地,主上市地仍在美國。但阿里從高點已下跌七成,從長期來說,像阿里這樣的企業只能全心對大陸中央表示效忠,留一部分在美國上市意義不大,不論是從初級市場集資或次級市場交易功能,未來港股會加速中國化。至於企業迴歸A股上市,需改變原有的VIE架構,重組成本較高。

爲了加強對互聯網產業的控制,據傳大陸中央將入股科技巨頭企業1%股權,這就如同「黃金股」,確保企業進一步國有化,未來能充分配合中央政策。但從創新的觀點,這對新經濟企業發展極爲不利。

第三、證券市場創新將持續。目前A股市場上海科創板、深圳創業板和北京交易所,均已採用「註冊制」型式讓企業上市,只要符合資格即可自動生效,數量佔大陸總上市量已達七成以上,未來全面走向註冊制指日可待。

另外,大陸在逐漸和美國市場脫鉤的同時,卻加強和歐洲資本市場的合作,最近有三家中企以「海外存託憑證」(GDR)在歐洲瑞士掛牌上市,算是一大創新。過去GDR主要上市地爲倫敦,但可能由於地緣政治,以及英國脫歐等問題,這些中企GDR上市地並未選擇倫敦。

第四、亞洲區域資本市場興起。最近,印度人壽上市,雖然只募集27億美元,但市值高達785億美元,爲印度有史以來最大IPO。另外,印尼電商和租車龍頭GoTo也成功上市,掛牌市值300億美元,乃今年全球第五大IPO。

這些例子都說明,新興亞洲地區的資本市場正快速發展,未來企業不一定要到美國上市。值得觀察的是,亞洲兩個主要金融中心並未能吸引這些新興市場企業,香港已全面中國化,而新加坡資本市場太淺碟,長期以來一直積弱不振。

近年亞洲區域市場,不斷有許多新創公司創造驚人市值,除了GoTo,還有新加坡的Grab和蝦皮母公司SEA。南韓前十大市值企業中,有五家爲創新型企業,包括LG新能源(第二)、三星生技(第四)、NAVER(第五)、Kakao(第六)和Coupang(第十),這種現象是臺灣所沒有的,導致像Gogoro和Appier等新創公司的出走。

對於臺灣而言,現在是重新思考資本市場定位的時機。每一個全球資本市場都在洗牌,新的贏家尚未出現,臺灣企業正面臨資本市場的十字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