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念平臺-發展無形資產 形塑臺灣產業在全球產業鏈新定位

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中美貿易戰數位轉型幾個重大趨勢下,短鏈已經成爲重要趨勢,臺商產業鏈重新佈局已經是個進行式。順應這個趨勢,政府在2019年中推出「投資臺灣三大方案」,吸引臺商在臺灣投資重點產業創新領域、具智慧技術或功能的產線服務,迄今已獲得相當具體的成績。在成功吸引投資回臺後,引領檯灣業界有效發揮所投入的有限資源,特別是人才,創造更大的價值,應該是後續政策的重點。

根據Ocean Tomo在2020年年中所公佈的統計及預測研究結果,美國標準普爾500(S&P 500)業者市值中,無形資產的比重已經從1975年的17%,提升到2015年的84%,並預測在2020年將可能來到90%。其中,佔市值最高的幾家業者,Amazon, Apple, Alphabet, Microsoft 及Facebook (AAAMF)等幾家業者無形資產佔市值的比重都非常高。這顯示以無形資產爲基礎營運模式,已可顯著的協助業者創造經濟價值。

在新興的無形資產定義範疇中,智慧財產依然是關鍵角色,其他還包括企業間的權利金與授權協議、提供給消費者的品牌價值商譽軟體授權、人際商業網絡關係、特許經營權等,而最新的則是藉着應運模式所掌握到的資料(Data)。從這些資產的來源觀察,人才與組織、研發創新及商業經營模式等幾個面向,應爲影響最大的投入與過程

在企業營運過程中,擁有智慧財產權,其效益並不僅止於不侵犯其他業者的權力,而是有着多重的應用潛力:首先,智慧財產權可在跨國跨業者的任何商業洽商與談判中,證明自己的創新實力爭取合作或交易,如能早期參與國際合作,將有機會提早成爲新興領域產業鏈的成員。

再者,在有發展潛力的利基領域擁有智慧財產權,更是有着「圈地」的效應,搶佔先進者優勢,爭取獲得一定期間的獨佔力;第三,擁有足夠的專利組合後,更可以透過參與或推動形成業界標準,亦可透過授權或認證的方式,串連起在其他國家的製造能量,順應短鏈趨勢,利用當地的資金與人力,建立起「輕投資」的獲利模式,而不再必須仰賴整廠輸出的「重投資」模式。

在臺灣,人才與研發創新投入的重要,早以成爲國內多數業者的日常。近兩年,在WEF全球競爭力評比都將臺灣列爲全球前四大創新強國;在美國專利局所獲得發明專利數,連續多年有相當好的表現,以專利密度來看,僅次於美國,居全球第二。不過,如果更深入觀察,臺灣產業的研發投入與擁有發明專利,主要集中在涵蓋半導體的電子零組件資訊電子業及光電材料等領域。在有效促進臺商的投資之後,設計政策機制更廣泛地引導臺灣的業者加速累積智慧財產,並發展出以智慧財產爲基礎的營運模式,應該是個應強化的政策重點。

除智慧財產佈局外,應用數位科技也是當前驅動企業營運模式創新的重要來源。在新冠肺炎大流行期間,由於封城、人們移動受限,使得許多的零接觸數位應用方案獲得採用。不過,源於臺灣的相對安全,企業組織的數位轉型,反而少有真正有顯著的成績。

事實上,早在iPhone出現以來,各種以數位平臺的創新營運模式就不斷地出現,這些創新營運模式的背後,除了善用數位平臺開放參與外,在雲端、感測技術(IOT)及人工智慧等技術的日益普及後,蒐集、累積、分析及應用資料的營運模式就日益重要。前面所提佔美國股市比重高的AAAMF 業者,就是典型的成功代表。

源於臺灣製造業在全球已有相當競爭力,同時臺商也在新南向也開始有諸多的投資佈局,在這些優勢基礎上,如能加速各製造業產業鏈的數位轉型,發展出提升效率或掌握客戶的創新營運模式,同時透過數位網絡鏈結到新南向其他地區生產製造基地,形成從臺灣提供材料、原型研發、設計、維修及教育訓練軟性的服務與認證的新模式,臺商不但能提升附加價值,同時也能將臺商所掌握的生產基地延伸到其他國家。

整體而言,面對全球產業鏈的短鏈趨勢,政府已經藉着吸引臺商投資,爲臺灣發展跨出了正確的第一步。政策不能僅停留在紓困振興,接下來應該要積極加大促進產業發展無形資產爲基礎的營運模式,特別是透過研發創新投入,積極做良好的智慧財產佈局及營運模式的數位轉型,將可以協助臺灣提高創造附加價值,同時延伸鏈結其他地區產業鏈的新定位與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