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念平臺-大陸如何迴應G7的「去風險化」經濟戰略

■G7希望透過「去風險化」

強化經濟韌性

馮德萊恩3月的政策演說指出中共發展的戰略,包括:一、中共將促使世界更依賴中國,但減少中國對世界的依賴;二、中共主導下的經濟體制,將會基於國家安全而有更多經濟控制,而較少自由市場和開放貿易;三、中共將系統性地改變既有國際秩序,並建構以中國爲中心的全球體系。基於上述認識,以及意識到中國大陸企圖成爲世界上最強大國家,馮德萊恩認爲:如何處理歐中關係,成爲歐洲是否維持經濟繁榮和國家安全的關鍵。

雖然馮德萊恩認爲中共施行的國家資本主義體制,將造成自由市場的扭曲,但她也認爲歐盟若要選擇和中國大陸脫鉤,不但不現實、也不符合其利益。因此,歐盟最好的策略,是和中國大陸在某些領域分離、但某些領域合作。這個強調安全、減少對單一國家供應鏈依賴的經濟戰略,不但成爲歐洲獨立自主外交路線的重要部分,也逐漸爲西方國家引用,甚至成爲今年5月七大工業國(G7)廣島峰會的共識。

事實上,G7在正式領袖峰會前的財長會議即已指出,爲強化經濟韌性和安全,G7將啓動一個推動供應鏈多元化的夥伴計劃,以解決供應鏈高度集中化所存在的弱點。而這個被稱爲「供應鏈韌性和包容性強化」(RISE)的機制,主要透過對中低收入國家的財政支持、技術交流和加強夥伴關係,讓這些國家取得工業原料,並在當地加工。換言之,就是讓一些中低收入國家在全球工業供應鏈關鍵過程中發揮更高的附加價值作用。中共認爲G7的「去風險化」將掏空大陸產業。

過去30多年來,全球基於比較利益原則下進行國際分工,建構了一個衆人熟悉的經濟全球化體系。中國大陸在改革開放後憑藉着生產要素優勢,大量吸納外資,使其不但成爲世界工廠,更成爲全球產業鏈不可或缺的一環。

雖然G7以較和緩的「去風險化」論述取代「脫鉤」,且迄今所謂的「去風險化」機制尚不明確、也不具體,但中共認爲,「去風險化」不但是更爲精細的脫鉤,其本質更是充滿潛在敵意的「去中國化」。若G7徹底的推動「去風險化」,在「小院高牆」策略及避免經濟脅迫原則下,未來不僅是中高階、關鍵性產業,就連低附加價值的代工產業,都將撤離中國大陸轉向其他發展中國家。

換言之,基於強化經濟韌性(economic resilience)的「去風險化」,意味西方國家希望透過全球產業鏈的重組,建構更多元的製造基地;透過弱化中國大陸的世界工廠角色,降低其在全球經濟體系的重要性。

■大陸推動進一步市場化

以降低「去風險化」衝擊

也就是說,「去風險化」對中共來說,不啻掏空中國大陸產業。因此,爲因應西方國家以去風險爲名的產業脫鉤,預料中共將強化以下策略:

一、擴大對外開放。中共一方面將擴大自貿試驗區、自貿港的範圍和試點,同時透過減少外商投資負面清單、增加鼓勵外商投資項目等政策,釋放對外商友好訊號;二、強化招商引資。基於穩鏈、補鏈、強鏈原則,中共將加大政策優惠,塑造中國大陸「門越開越大」氛圍,展現更爲積極的招商力度;三、整合更大市場。中共一方面將持續推動「擴內需」,另一方面藉由RCEP(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一帶一路,以及與各國簽訂自貿協定(FTA),甚至申請加入CPTPP(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等區域經濟整合,希望透過建構更大市場版圖,增加對外商磁吸能量;四、成爲消費強國。中共將透過消費力的進一步激發,促使中國大陸成爲全球經濟的主要消費國,藉此掌握全球生產的話語權。

可以這麼說,中共希望透過更進一步的市場化,以降低G7「去風險化」的衝擊;其戰略目的也如馮德萊恩的觀察:讓世界更依賴中國,但中國減少對世界依賴。可以觀察:隨着中共策略的調整,各國重要企業開始絡繹不絕赴中國大陸考察、甚至投資。然而,在美中對抗難以逆轉的前提下,企業的全球重新佈局將是不可逆的趨勢。因此可以預期,全球產業鏈將不但將加速重組,且更加分散化、在地化。對有能力進行全球佈局的跨國企業來說,雖將經歷「再全球化」的陣痛,但將可能迎來新的契機。然而,對缺乏資源的中小企業來說,若其技術或產品非有不可替代性,所謂的平行供應鏈,則意味着更爲嚴苛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