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念平臺-陸共同富裕戰略下的政策探討

改革開放後 多談發展而少談分配

衆所周知,1921年建黨的中共,其主要號召就是要修正資本主義的諸多弊端,特別是因爲生產資料爲少數人擁有、勞工(無產階級者)因爲無法出賣勞力而無法生存,以及國家無法保障財產和利益的平等分配等問題,以避免形成富者可敵國、貧者無立錐之地的階級剝削。而這強調「天下爲公」的左翼理念,獲得當時中國大陸廣大工農階級的支持,使得中共在成立短短28年,就建立了所謂的社會主義新中國。

然而,基於大陸生產力仍然落後、商品經濟不發達,中共領導人鄧小平透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論的建構,不但爲大陸利用資本主義手段解放生產力找到理論基礎;也爲大陸的對內改革、對外開放提供了動能。

在「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策略下,中共改革開放後的治理模式,更多強調發展而非分配。因此,逐漸形成區域、城鄉和收入的分配差距。而究竟應該先發展亦或先分配,即成爲大陸經濟崛起過程中不斷論辯的重要課題。

三路並進的社會分配

這次大陸領導人強調要達到「共同富裕」的「三次分配」論述,源自於1994年大陸經濟學者厲以寧。根據其理論,初次分配是通過市場實現的收入分配;再分配即是通過政府調節而進行的分配;第三次分配則是基於自願,在習慣與道德影響下的捐贈行爲。

中共強調,三次分配目的在形成中間大、兩頭小的橄欖型分配結構;此外,三次分配並非依時序、而是交錯並行的。因此,值得注意的是,未來大陸將提出怎樣的政策法規,以構建有效的三次分配製度。

在初次分配方面,重點在透過市場的調節提高勞工收入。中共認爲,過去大陸各地爲了招商引資、增加財政收入,給予企業投資許多的優惠,造成收入分配向資本和壟斷行業過度傾斜的問題。因此,未來大陸一方面勢必透過例如《反壟斷法》限制行業的壟斷;另一方面,則必將逐步調高最低工資以增加勞工所得;與此同時,進一步鼓勵勞工組成工會,提供更多勞工對資方議價的制度性保障。

再分配方面,重點在透過政府提高居民保障。因此除了透過稅制檢討,確保高收入者承擔最終主要稅負、低收入者稅負低於高收入者;更重要的是逐步提高包括社會保險、撫卹金、養老金、失業補助、救濟金及各類補助的費用,以強化大陸民衆的社會保障體系;並透過抑制房價、強化補貼農產品價格等轉移支付,讓收入較低民衆逐步往中等收入行列移動。

至於第三次分配方面,重點在發展慈善事業。未來大陸一方面將鼓勵公益行業的發展;另一方面,則透過稅制調整,增加企業或個人慈善捐款的抵稅;同時透過遺產法的實施,課徵遺產及贈與稅。

企業無法迴避社會責任

中共要推動並落實三次分配的相關政策,並非一蹴可幾,也必將遭遇一些挑戰:例如在初次分配方面,大陸企業若無法向產業價值鏈高端移動,在勞動密集型低端加工企業利潤已經相當微薄的情況下,能分配給勞工的利潤很難大幅提升;而二次分配考驗的是政府的財政承擔能量;至於第三次分配,則要避免道德綁架,形成對企業的逼捐以致影響企業投資。

事實上,大陸網民對中共此次提出的共同富裕,多數給予正面的評價。而中共也強調,在大陸經濟總量已突破1百兆人民幣、人均GDP超過1萬美元、已基本實現入小康社會的此刻,推動共同富裕正是當時。然而,深層來看,大陸此刻推動三次分配,一方面是爲了化解貧富差距不斷擴大下逐漸激化的社會矛盾;另一方面,則是希望喚起對未來失去希望只想「躺平」的大陸羣衆。換言之,其主要仍是爲了維穩,並重新調動羣衆的積極性。

總的來說,從大陸體制來看,無論是要通過市場、通過政府或是通過道德來分配,基本上仍必須落實到政策,而政策又是受到政治意識形態影響。

因此,在中共已從戰略層次指出,未來15年改革的重點是縮小收入差距的此刻,對在陸投資的企業來說,善盡企業社會責任、維護良好企業形象,將是無法迴避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