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說法/使用電子支付要被政府索取個資嗎

財政部近期預告訂定《電子支付管理辦法草案,未來使用電子支付的買家資料會提供給稅捐機關,令人擔心是否會外泄個資。(圖/達志影像

這幾年買東西使用電子支付的人愈來愈多,除了使用起來簡單快速外,也省去要隨時帶錢包,只要手機在手就能輕鬆消費。不過,財政部在2021年4月26日預告訂定《電子支付機構提供稅捐稽徵機關與海關身分資料及必要交易紀錄管理辦法》草案(下稱《電子支付管理辦法》),未來使用電子支付系統的買家資料會提供給稅捐稽徵機關,但這是有其必要的嗎?也有人擔憂這樣下去,1未來難道去便利商店買個飲料就會外泄個資?

《電子支付管理辦法》規定了什麼

《電子支付管理辦法》草案規定,電子支付機構就其經營代理收付實質交易款項業務,須提供使用者之資料,包含姓名國籍、身分證明文件電話號碼、電子支付帳戶註冊日期;若是非個人使用者或是與電子支付機構簽約之特約機構,則要提供機構名稱、註冊國籍、覈准設立文件、電話、電子支付帳戶註冊日期等「身分資料」。

另外還要提供「必要交易紀錄」,包含電子支付機構統一編號、交易通路代碼、可資識別的交易結果資訊、付款方支付工具種類、帳號卡號,以及支付金額幣別、時間,付款方支付帳戶、卡號及支付之交易手續費等。

電子支付機構須在每年2月及8月,分別提供前一年之資料。不過,同一付款方在半年內支付金額未達新臺幣48萬元的案件,除非稅捐稽徵機關或海關認爲有必要拿到完整資訊,不然僅須提供身份資料及付款方支付金額與特約機構退款入帳金額。

草案規定合乎比例原則

簡單來說,只要使用電子支付稅捐稽徵機關就會取得使用者的身分資訊,若半年內用電子支付花到48萬以上或相關機關覺得有必要,就能拿到完整的交易資訊,聽起來就非常恐怖。

財政部在擬定管理辦法的說明中寫到,「網路交易模式日新月異課稅資料不易掌握」、「以正確掌握課稅資料並有效遏止逃漏」,表示是爲了確實的課稅才制定該辦法,利用所取得的交易資訊比對,找出刻意短報、漏報營業額的不肖營業人,以維護租稅公平

但這其實非常奇怪,既然繳納營業稅稅款是「營業方」的義務,爲什麼明明目的是爲了讓業者遵守法定義務,卻必須將風險轉嫁到「付款方」的身上呢?政府應該要設計的是管理營業方的機制,而不是選擇犧牲消費大衆權益

個人資料保護法》也規定,「個人資料之蒐集、處理或利用,不得逾越特定目的之必要範圍」,意思就是要符合比例原則。就算消費者願意退一步,同意讓政府蒐集交易資訊,但要求提供身分資料的必要性與實際意義在哪?既然不是對人民權益侵害最小的手段,就代表違反了比例原則。

隨着科技進步,各項設備的發明都要兼具便利性安全性,但這次財政部制定的方向卻完全違背社會的發展趨勢,不禁讓人懷疑研擬法案的人真的熟悉何爲電子支付?是否足夠了解現代人的消費模式嗎?(本文轉載自法操

好文推薦

給說法/【王光祿憲案生態保育、槍枝管制原民狩獵文化

給說法/【變性網紅懷孕疑雲臺灣人工生殖制度

給說法/忽視是霸凌的幫兇 你我不是局外人

●法操,司法監督網路媒體。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