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LLE/ 兒童教育 跟教條說Bye Bye!
圖、文/ELLE國際中文版雜誌學校教育、飲食方式、睡眠習慣……來自各方的建議、忠告、囑咐,使爲人父母成爲一項高度複雜化的專業。我們難道就不能放鬆些嗎?有些法國媽媽似乎能夠少做些卻更圓滿,ELLE請她們現身說法。 PHOTOS:CORBIS TEXT:SOLINE DELOS, JULIA DION, LAURE LETER TRANSLATE:ANDRO HSU EDIT:DOMINIQUE CHIANG
妳沒有親自哺乳?那妳這媽媽就太糟糕了。妳哺乳超過6個月?簡直神經病。妳的小孩不到3歲就看電視卡通?歐啦啦,長大絕對上不了大學。小孩不吃蔬果?慘了,以後一定患有肥胖症……妳認爲這些情節太誇張?那是因爲妳還不知道,現在社會上有多少關於如何當個好爸媽的建議及原則。有些兒童教育專家斷然預言,「孩子王」世代勢必將演變成「兒童暴君」。問題就在這裡:教育諮詢已經變成以一種威脅方式在進行。「妳如果不這麼做,小孩就會變壞。」結果造成家庭中經常瀰漫一股緊繃的氣氛!
不過我們必須承認,諮詢建議確實有某種程度的必要性。「兒童的人格養成不可能由他自己完成,也不可能毫無章法地進行,」心理分析師剋落蒂.阿爾摩斯(Claude Halmos)強調:「心理跟身體一樣,都有一些規則必須依循。如果硬是認爲呼籲父母遵守這些規則會使他們產生罪惡感,這是一種危險的觀念煽動。如果大家都想怎麼做就怎麼做,絕對不會有太多好結果。」不過我們發現,現代父母之所以顯得無所適從,其中一個原因正是:太多專家搶着從各個角度界定父母必須依循的方向!
社會學家珊德琳.嘉西亞(Sandrine Garcia)在其著作《被影響力所控制的母親:從女性至上到兒童至上》(M?res sous influence : de la cause des femmes ? la cause des enfants)中,大舉揭發一種監督母親的警察制度形成,使曾經轟轟烈烈的女性解放運動受到嚴重製肘。「大家都說身爲女性壓力很大,什麼都想做到盡善盡美。沒錯,但這是爲什麼?某些教育專家爲了支撐自己的教育理論,提出五花八門的『心理風險』概念,結果造成父母必須不斷承擔新的責任義務。因爲沒有人希望自己的小孩遭受風險!」嘉西亞認爲,女性如果希望從中獲得解放,必須能以批判的眼光看待這些專家論點,因爲這些論點反映的經常是專家的個人價值觀,而不是科學上的真理。但退一步看清事實確實有其困難度,不是人人可以輕易做到,也不是時時可以有所警覺。
「從教條中解放?可是我們的社會走的完全是相反的路!」育有三個小孩的媽媽蘇菲表示。「我越來越覺得受到牽制,有一種掉進陷阱的感覺。彷彿我必須盡一切可能去武裝我的小孩,使他們有能力對抗他們在人生中將面對的種種暴力。所以我一刻也不能鬆懈,不管電視、飲食、作息都得嚴格把關,我更必須時時從旁關懷輔導。」
「種種關於爲人父母的諄諄教誨與理想忠告對父母造成極大壓力的原因在於,這些規則不但要求他們做現在該做的事,還要求他們做未來該做的事。」心理分析師席維安娜.吉雅皮諾表示,「這就像是在說小孩生命中不管什麼事情,今天發生的狀況跟十年後可能發生的狀況之間必然有連續性。關於青少年問題也一樣,大家習慣把事情看得戲劇化,忘記了『青春期叛逆搞怪』的概念。社會上種種教條般的囑咐必然具有規範性,大舉實施這種一般性原則固然可以令人產生安心的感覺,但這種做法會使親子關係失去個人特質,妨礙個案思考。」這樣看來,在不至於「胡搞瞎搞」的情況下,我們是否應該思考,在親子關係中尋求多一點簡單、多一點自發和即興,或許會帶來更多的好處?我們特別採訪了一些法國媽媽,請她們告訴我們她們如何成功擺脫了育兒教條的宰制。1. Fleur Pellerin:「我們完全做到家務分工」法國經濟部副部長,負責中小企業、產業創新與數位經濟,育有8歲女兒貝蕾妮絲。 我先生是一個非常顧家的人,他與前妻生了兩個兒子,現年分別是12歲和13歲。要不是有他的協助與支持,我不可能好好發展自己的事業。我們的保姆和我父母親也都幫了很大的忙,但我先生還是從中協調的最大功臣。我們在家務分工方面是一半一半,我認爲這很正常。我學會將家務委任別人代理,知道自己不可能任何時候凡事一手包辦,雖然我知道我這樣可能會被某些人認爲不是個對孩子無微不至、百分之百盡責的好母親。話說回來,日常生活中有某些時刻對我而言是絕對神聖的,例如每天早上送我小女兒上學。那是一小段珍貴的時光,我們有很多交流,笑得很開心。
我被新政府任命爲副部長以後,立刻決定部裡的會議要在九點15分以後才能開始。我先生則是每星期三固定比我早回家,接替我平常的家庭任務。他接任政府改造、除中央化暨公職部副部長安瑪麗.艾斯科費耶(Anne-Marie Escoffier)的幕僚長一職以來,工作比過去更加忙碌,但他還是盡力參與家庭生活。他會買菜、下廚,也常做DIY。對小孩們來說,週末時他是最佳領隊。他總是能找到最棒的活動點子,我在這方面則是笨到不行。如果女兒星期天想玩樹梢探險或到水上樂園玩水,都是由我老公帶去,因爲我週末唯一想做的事就是宅在家休息。有時女兒看到我週末還透過智慧型手機與部屬連繫工作的事,她甚至會罵我,因爲我先生週末絕對是百分之百奉獻給小孩的。我是個不完美的母親,但嫁給了一位完美的老公,這樣的結合我很滿意!
2. Pascaline:「我幾乎不再禁止小孩玩遊戲機」 育有11歲的約瑟夫和9歲的安娜我小孩7歲開始有任天堂DS時,我會給他們下嚴格的指令:只有星期三和週末可以玩,而且一天不能超過半小時。不過後來我漸漸放松管制,只剩下一個規定:功課做完前及睡覺前不可以玩。其實他們倆老是打打鬧鬧,玩遊戲是少數他們可以好好相處的機會之一。而且我還發現,原先我擔心他們玩上癮根本就是多慮,因爲電腦遊戲對他們來說一直都排在朋友、運動這些主要興趣之後,因此基本上只是一種候補性質的活動。3. Lisa Azuelos:「我絕不過度操作爲人父母的角色」 導演兼作家,育有17歲的泰依絲、15歲的伊蘭和13歲的卡門。我試圖透過我拍的電影《巴黎LOL:我的青春我的媽》表達一個觀念,也就是親子關係中最重要的是雙方可以創造出什麼樣的連結。那是一種信任關係,必須建構在真心相待上,它的基礎是每個個體的深層本質及他所相信的價值。我們必須擺脫各種書籍和電視節目宣導那些父母角色扮演規則,甚至我們自己構想出來的育兒原則。做爲一名父親或母親,沒有非這樣或那樣不可的道理。比如說,關於生活規律或生活要求這方面,我試着告訴自己不要當個嚴母或嚴師。我是有幾個不能妥協的規定,包括滿18歲以前不可以刺青、刺體,晚上十點以後一定要叫計程車回家。其他規則都是我跟小孩之間的協議。每個人都有權利當自己,可以有情緒起伏,可以有缺點,可以鬧脾氣,可以笨拙到爆。我自己也不例外!
專家說法 上班媽媽協會會長 Marl?ne Schiappa:「讓小孩保有童年」當媽媽就是怎麼做怎麼錯!如果我們上班,會被說是棄養自己的小孩。如果我們專心當家庭主婦,又會被說小孩沒有自己的發展空間。糟糕的是,這兩種論調經常出自同樣的人口中。導致焦慮的各種教條式建議使我們對自己和小孩產生懷疑。不管是『小孩當王』或『未來暴君』,這些論調投射出來的,無不是關於童年的一種非常負面的想像。我們實在應該學着對教育郎中製作的教條公式保持距離。晚睡的小孩一定壞?不!愛玩網路遊戲的小孩長大會變怪物?不!我們必須告訴自己,不需因爲讓小孩享有童年而感到自責。所謂無可辯駁的真理,其實經常是一些偏見。
4. Emilie:「放手反而讓我找到重心」 有9歲女兒約瑟芬及7歲兒子亞瑟有很長一段時間我一直執著於小孩要吃得健康,電視不能看太多,要早早上牀睡覺等等,只要看到我先生給他們吃冰淇淋,或小孩一起牀就讓他們看電視,我就會抓狂。後來我學會不要偏執在那些事上面,這時我也才能夠看清楚我先生跟我之間共同的基本價值觀,包括尊重對方、慷慨付出等,我也漸漸瞭解,我曾經很堅持的事只不過是一些無關緊要的細節,不具本質上的重要性。
5. Audrey Dana:「我相信自己的本能,但不只如此。」 演員,育有12歲兒子路卡及8歲兒子李我很年輕就生了第一個兒子,那時才20歲。我沒有讀任何育兒書籍,靠的都是自己的本能,我相信自己不需要別人就可以扶養小孩。路卡起初也有他的問題,但他基本上是個隨和、迷人、穩重而且蠻有禮貌的小孩。現在我把當時用在他身上效果不錯的方法用在小兒子上,不過最近小李出現睡眠問題,我發現自己的本能已經不足以應付,不得不尋求專業協助。我有點心不甘情不願地去見了一位朋友介紹的育兒諮詢師,結果她真的很棒。我發現能夠信賴除了自己以外的另外一個人,是一件非常窩心的事。6. Anne Gravoin:「我選擇對自己最好的。」 音樂家,育有19歲女兒茱麗葉我離婚時女兒茱麗葉才八個月大,幾乎所有人都認爲我不負責任,搞不清楚狀況,他們說帶着小baby走實在太不明智了。我本來差點因爲這種罪惡感而崩潰。一開始的確非常不容易,我不知道怎樣才能在獨力照顧女兒的同時,又可以兼顧我在音樂學院教的課和各種音樂會演出。有一次我還因爲到日本巡迴演出,連續四十二天把女兒擱着讓別人管。而這個社會上大家卻都在大聲疾呼,小baby時時刻刻都需要母親的呵護!我之所以能安然走出這種窘境,是因爲我向來重視對茱麗葉好好說明我所做的選擇:『我跟妳爸爸在一起不幸福』,『我非常愛我的工作。』當然,事情不是每天都很單純,不過就算要我重新來過,我還是會做出同樣的抉擇,因爲我覺得這是最好的選項。今天,我跟19歲的女兒關係非常健康而愉快,我跟她分享一切,特別是我對音樂和電影的熱情。
7. Veronique:「我星期天請保姆代勞。」 育有30歲兒子歐立偉、25歲兒子嘉佈列爾及18歲的雙胞胎班傑明和艾曼紐埃我那對雙胞胎小時候,我們家的星期天經常過得很辛苦,尤其是冬天天冷,不得不關在家裡時。下午三點開始,整個壓力就開始緊繃,到傍晚大人都被小孩的吵鬧聲搞得筋疲力竭,接下來的洗澡和晚飯簡直就是煎熬。後來一位女性朋友告訴我,『要不要試試看從下午四點開始請保姆來帶,妳就和老公好好去看場電影?』我照着她的建議做,結果棒極了!我跟先生度過美好的夜晚,他高興得不得了,回到家我們不但心情輕鬆愉快,而且四個兒子都已經洗好澡,吃飽飽,乖乖等着睡覺了。可是爲了執行這個基本上很棒的解決方案,我得克服自己的罪惡感,因爲我平常就要上班,這麼做的結果連週末都有一部份時間沒法陪着孩子。
專家說法 哲學家兼心理治療師 Denis Marquet:「忘了有完美兒童這回事!」 面對琳瑯滿目的兒童教育理論,我們有絕對必要回歸問題本質:我是誰?我的小孩是誰?思考了這些問題以後,我們就不會幻想能當完美的父母親、教育出完美的小孩。也只有這樣我們才能處處找到驚奇!這並不代表我們對於令我們驕傲的優點過度沾沾自喜,而是指我們應該把小孩視爲一個獨一無二的個體。只有當我們真正看清楚自己的小孩,他纔有機會獲得他所需的教育。以我本身而言,面對自己的不同小孩,我當的是不同的父親。這是一種溫柔的摸索過程,有時會感覺迷失,但不會是一種無法解決的痛苦。我們犯的錯誤不會真的傷害到我們,它傷害的只是我們爲自己假造的形象。小孩的第一個需要,就是做父母的能快快樂樂地接納他存在於世上的事實。所有的驚喜與奇蹟,都來自這樣的頓悟。
更多精彩內容盡在本期【ELLE國際中文版雜誌/10月號】想知道更多全球流行脈動,請上www.elle.com.tw
►►►更多『ELLE國際中文版雜誌』好看內容都在《ETtoday新聞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