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CFA不可斷
掃描QR code參與線上討論
2015年,兩岸經濟合作委員會在臺北舉行第七次例會,回顧《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 生效以來的執行情況。圖爲時任海協會常務副會長鄭立中(左)與海基會副董事長施惠芬(右)握手致意。(中新社)
陸客自由行因政治因素中斷逾半年,肺炎疫情衝擊下,兩岸官方互信與民間人員往來近乎「歸零」,即將10年屆滿的ECFA的命運再度打上問號。蔡政府雖然嘴上說ECFA中斷對經濟影響不大,但官方正式發言仍然保持統一口徑,希望ECFA繼續生效。
坦白講,在綠營基本盤強烈要求「兩岸脫鉤」、「臺灣正名」的網路民粹之下,蔡政府還能務實面對ECFA,實屬不易。陸方過去也一再透過國臺辦發言人展現維持ECFA運作的誠意,但近期大陸「仇臺武統」民粹再起,一些涉臺學者放出「中斷ECFA不無可能」的訊號,讓ECFA前景再度撲朔迷離。
當然,從理性角度看,兩岸執政者都不願意中斷ECFA,但客觀情勢的嚴峻,不得不迫使決策層重新思考權衡。最典型的案例,是中共國安辦副主任、國安部長陳文清近日撰文,非常罕見提到「旗幟鮮明、不怕攤牌」8個字。習近平也在前不久語重心長地告誡中共高層「做好較長時間應對外部環境變化的思想準備和工作準備」。
換言之,如果臺海情勢已經到了陸方認定的「挑戰國家主權、安全、核心利益底線」,大陸對民進黨「攤牌」就是必然的結果,也當然包括對臺經濟制裁。
然而,冷靜下來思考,現階段兩岸關係固然極其糟糕,但是否已經到了「攤牌」的時刻?退一萬步講,即便陸方要對民進黨「攤牌」,實質上就是對美國「攤牌」。而「攤牌」也有輕重緩急之分,無論是斷ECFA、友邦歸零,還是軍事施壓乃至動武,但不管衝擊力多大、影響程度多深,既然「攤」了就必然意味着「收不回來」,意味着經過30年好不容易摸索出來的融合統一之路走到盡頭,無異於海峽兩岸兩代中國人的努力前功盡棄。
首先,兩岸民粹固然可畏,但仍然可控,2018年綠營強推劍指臺獨的「東奧公投」終究還是被民進黨「搓圓仔湯」做掉了,可見自下而上的壓力不至於令兩岸「攤牌」。就大陸而言,政府抗擊疫情的成效,大陸老百姓基本是認可的,而緊接而來的經濟問題纔是重點。但過去5年大陸正經歷了調結構、促內需的轉型期,對後疫時代的經濟衝擊有很強的迴旋餘地和消化空間,應不致靠對臺灣出氣來轉移內部壓力。同時,大陸官方牢牢掌握境內網路,推特上的「小粉紅」只不過是一時之盛,算在大陸十幾億人裡也是很小的比例。
就臺灣而言,蔡政府今年靠民粹贏得817萬選票,但這裡面摻雜了太多內外因素和偶發性事件,一次狂歡背後並沒有改變臺灣的宏觀、深層次統獨民意結構,希望兩岸和平、維持現狀仍是絕對的主流民意。而且,蔡政府高層也清楚認識到「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道理,之前淡化陸生恐嚇陳時中風波、近日叫停網民攻擊李顯龍夫人,都是蔡政府主動降溫的積極作爲。因此,解決民粹問題,根本取決於雙方執政者的思考。
其次,大陸應該認識到ECFA和「惠臺」、「融合發展」、「兩岸一家親」之間是等號關係,亦是增強大陸主動權和主導權的關鍵所在。有大陸涉臺學者稱「中斷ECFA對大陸利大於弊」,反過來看,難道「延續ECFA對大陸就弊大於利了」?所以大陸要摒棄各種似是而非、自亂陣腳的說法。事實上,當服貿未生效、貨貿談判擱置,早收清單即將屆滿失效,ECFA更多是「惠臺政策」的看板,跟「31條」、「26條」並無本質區別。如果大陸輕率主動中止ECFA的優惠宣示,不就是在否定所有惠臺政策了嗎?
後疫時代的經濟全球化必然倒退,跨國產業鏈必將重整,區域化的適度補強是大概率事件,其中最重要的指標就是RCEP和CPTPP。疫情導致美臺關係走近是事實,但在區域化填補全球化倒退真空的趨勢下,ECFA反而給大陸更多對衝、抵消美臺走近的動力,畢竟臺美FTA還是空中樓閣。如果大陸抓住這一契機更深地與臺灣經濟融合,民進黨的務實臺獨還會走得下去嗎?反之,如果大陸自以爲「弊大於利」地中斷ECFA,兩岸脫鉤真有可能引發中美脫鉤的新冷戰序幕,難道這纔是中華民族復興的「必要之痛」嗎?
世間本無事,庸人自擾之。既然蔡政府希望延續ECFA,大陸官方也一向堅持包括ECFA在內的惠臺政策,那麼我們寧願希望「中斷ECFA」只會是民間輿論的閒談,也希望ECFA的延續能夠成爲化解兩岸僵冰的一道曙光。毫無疑問,ECFA對臺灣好,對大陸也好,對兩岸關係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