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三人談:高校“AI專業”香不香?

來源:環球時報

編者的話:今年以來,多個高校宣佈將人工智能(AI)加入通識必修課程。據教育部公開數據,當前全國有498所高校開設了“人工智能”本科專業,209所高校成功備案或申報“智能科學與技術”本科專業。伴隨着高考的結束,人工智能專業也迎來一波“報考熱”。“AI專業”該學點啥?課程設置的趨勢有哪些?哪些問題應注意?

通識課程學什麼

許志星

爲了讓學生更好地適應未來世界,越來越多的大學開始將AI納入通識教育體系,將其作爲必修課程。比如北京市屬公辦高校將開設人工智能通識課,9月起將覆蓋所有大一新生。這表明,AI已經成爲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於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具有重要意義。通識教育中AI必修課的趨勢是積極的,順應了市場對人才的需求。

首先,AI通識課程的普及程度不斷提高反映了現實需求。高考後,學生填報志願時越來越傾向於選擇與AI相關的專業,如計算機科學、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等。這一現象表明,社會對AI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長,而AI通識課程的普及程度不斷提高正是對這一需求的積極響應。通過學習AI通識課程,學生可以更好地瞭解AI技術的原理和應用,爲未來的職業生涯打下堅實的基礎。

其次,AI通識課程的內容不斷豐富和深入。早期的AI課程主要側重於基礎知識和算法,而現在的課程則更加註重實際應用和實踐操作。許多學校開始引入機器學習和深度學習等前沿技術,讓學生更好地瞭解AI技術的原理和應用。此外,一些學校還開設了AI倫理和社會影響等課程,引導學生思考AI技術可能帶來的道德和法律問題。

另外,AI通識課程的設置有助於提升學生的創新素養和實踐能力。AI課程具有實踐性強、跨學科以及發展迅速的特點。通過學習AI課程,學生可以瞭解AI技術的原理和應用,掌握一定的編程技能,從而爲未來的職業生涯打下堅實的基礎。AI課程還可以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讓他們在面對複雜問題時能夠運用AI技術尋求解決方案。

我們也應該看到,通識教育中AI必修課也存在一些問題。例如,一些學校在開設AI課程時過於追求技術領域的“先進性”,忽略了基礎知識的教學,導致學生難以形成系統的知識體系。

此外,一些學校在開設AI課程時存在“跟風效應”,本身並沒有相關的師資儲備和配套資源,難以滿足教學需求。

還需關注的是,教材的選擇也是一個難題。雖然市面上已經有一些AI相關的教材,但它們往往過於理論化,缺乏實際操作案例。因此,如何選擇合適的教材,讓學生在掌握理論知識的同時,也能夠進行實踐操作,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如何評估學生的學習成果也是一個挑戰。由於AI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傳統的考試方式可能無法準確評估學生的實際能力。因此,開發新的評估方法,如項目實踐、實驗報告等,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作者是北京師範大學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人力資源管理系主任)

跨學科是美高校趨勢

馮亞仁

在美國,人工智能學科長期以來被納入學術課程的最前沿。回溯美國人工智能教育的歷史,不得不提到斯坦福大學。該校位於硅谷核心區,長期以來一直是技術創新和創業的孵化器。在上個世紀60年代,人工智能在這裡從新穎的概念真正過渡到了學科教育。

斯坦福大學教授約翰·麥卡錫被譽爲人工智能學科的奠基人之一。1963年,他成立了斯坦福人工智能實驗室(SAIL),通過多學科和多院系合作,SAIL推動並探索通過人工智能增強人機交互的新方法,同時培養下一代研究人員,成爲人工智能研究和教育的先驅機構。SAIL的成立標誌着一個重要的里程碑,因爲它是全球首批專門的人工智能研究中心之一。在麥卡錫的主導下,斯坦福大學引入了更多人工智能課程,內容涵蓋了機器學習、自然語言處理和機器人科學等主題。

之後,美國其他一些頂尖學府也開始着手開發他們的人工智能項目。卡內基梅隆大學(CMU)成爲人工智能教育的另一個主要參與者。CMU對人工智能教育最顯著的貢獻之一是其機器人研究所,該研究所成立於1979年,側重實用技術的教育模式,一直處於開發自動駕駛系統的最前沿,具體項目還包括自動駕駛汽車和機器人助手等。

麻省理工學院(MIT)在人工智能方面同樣取得了重大進展。該校人工智能實驗室成立於1959年,其研究範圍涵蓋了廣泛的人工智能應用、計算機視覺以及自然語言理解,該學院人工智能課程以其嚴謹和深度而聞名。

近年來,美國各地的大學都認識到爲學生提供人工智能教育的重要性,人工智能學科項目在全國範圍內激增。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伊利諾伊大學厄巴納-香檳分校和華盛頓大學等機構已經開發相關課程,並結合自身院校的優勢,提供側重不同的學科培養項目。

例如,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將人工智能納入其電氣工程和計算機科學(EECS)系。伊利諾伊大學厄巴納-香檳分校提供涵蓋本科和研究生水平的綜合人工智能項目,該校的國家超級計算應用中心(NCSA)爲學生提供強大的資源,使他們能夠參與具有影響力的人工智能研究。

縱觀人工智能教育的趨勢,跨學科課程或將成爲美國高校課程設計的關鍵詞之一。這些學科設置的宗旨是讓學生探索人工智能和其他領域之間的協同作用,比如:生物學、經濟學和環境科學等領域將從人工智能應用中受益。同時,大學還將與科技公司、初創企業和政府機構開展合作,爲學生提供豐富的現實經驗。

此外,隨着人工智能在社會中的影響力越來越大,未來的人工智能項目將更加重視技術的道德準則,其中關於人工智能道德、公平性和問責制的課程也將成爲人工智能學科的主要內容。(作者是旅美媒體人)

別盲信“熱門專業”

熊丙奇

隨着人工智能快速發展,很多高校都開設了人工智能、智能製造工程、大數據管理與應用等“熱門專業”。這些專業順應了時代潮流,被認定爲符合社會需求和時代發展的“好專業”。

可具體到不同高校,就需要校方結合本校辦學定位、辦學條件進行論證,防止出現“一哄而上”“盲目跟風”導致同類專業設置過多、過濫的問題。在過去的10—20年間,高校出現過很多符合當時熱點的“熱門專業”“好專業”,卻在不久後成爲“冷門專業”“差專業”,甚至被質疑爲“沒有良心的專業”。當前許多高校積極開設與人工智能相關的專業,也需要關注這一問題,須明確人才培養目標,設置具有本校特色的課程體系,避免“華而不實”。

從高校的角度,在專業設置過程中鬚髮揮教授委員會和學術委員會的作用,應由教授委員會、學術委員會牽頭從學校的辦學定位出發,結合辦學條件,論證是否要開設這一專業。如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就沒有“時髦”的法學院、商學院和醫學院。並非學校理事會不想開設這些學科、學院,而是該校教授委員會、學術委員會反對舉辦,認爲開設這些學科專業,將分散學校的辦學精力,也難以辦出一流水平。

從考生、學生的角度,在選擇專業時也應儘量避免“望文生義”,僅憑字面或較爲淺顯的調查,就認定某一些專業是“熱門專業”,而另一些專業就是“冷門專業”,甚至“天坑專業”。事實上,對學生個體來說,專業好不好,要看三個方面。

一是自己有無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專業,可促進學生學好這一專業,成爲專業領域的拔尖人才。二是瞭解專業的真實需求,專業“冷”與“熱”,取決於人才培養供給與社會需求的關係。諸多被學生、家長認爲的“熱門專業”,卻成爲人才供給超過社會需求的“冷門專業”,這樣的案例並不鮮見。三是結合學校辦學定位、辦學特色分析具體專業。要知道,很多看似“冷門”的專業,卻因是某所學校的強勢、特色專業,其畢業生在學術精進、畢業就業方面有不俗的表現。(作者是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