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背景下財會審計專業大學生如何應對就業難題?兩位校長共談應對之道
一邊是每年突破千萬的高校畢業生人數,一邊是勢如破竹的人工智能(AI)發展帶來的壓迫感,大學生就業難題有何應對之道?新科技的衝擊讓商科類、財經類的大學都在思考,金融、財會、審計等專業的畢業生將何去何從?人才需要具備什麼樣的能力,纔可以在快速發展的新科技環境下不被取代?
5月16日,會計未來論壇:2024 ACCA-SNAI年度研討會在上海舉辦,南京審計大學校長董必榮和安徽財經大學校長硃紅軍獲頒卓越成就獎。針對在人工智能背景下如何應對大學生就業難的話題,兩位校長接受了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的專訪。
董必榮認爲,多學科交叉集成是人才應對AI挑戰的制勝法寶。南京審計大學提出了“審計+”的專業發展理念,全校有38個專業,分爲27個特色方向,特色方向與審計、會計、金融等進行交叉複合。“我認爲,多學科交叉集成是現在人才培養的主導,經過學科交叉集成培養的學生到了社會上後也更受歡迎。”董必榮說。
董必榮總結了南京審計大學畢業生的就業情況卻逆勢上揚的幾條制勝之道:一是該校從建校至今41年,一直精耕審計特色。二是該校27年前就把ACCA引進校內,較早地開啓了國際化課程。三是緊跟新科技發展步伐,把新科技融入人才培養的日常,將計算機學科、數理學科指定爲全校學生的必修課程。四是要求老師每一個聘期都要到業界實戰化鍛鍊半年,或者全程跟隨一個審計大項目。如此一來,老師在服務社會經濟發展的同時,也能擁有豐富的實戰經驗,講課會更加生動,從而反哺教育教學。
硃紅軍在上海財經大學和安徽財經大學都有過任職任教經歷,迎來送往了二十多屆畢業生,他總結出受歡迎人才的特質:“人才,應該分爲‘人’和‘才’,人是指人格、人品、精神、情商、綜合素養、文化底蘊等,這決定了一個人畢業後能走得多遠;纔是指專才,比如會計專業是專業才能。學生們學習的知識難度、深度和廣度都有很大的拓展,學生們受到的專業訓練也比以前更加嚴格了。”
對於人工智能或將取代多個職業的說法,硃紅軍表示不完全贊同:“現在你走進一個企業去看,並不會發現人工智能將很快替代財務人員,機器要替代人,還有一個漫長的過程。會計知識加持下的綜合能力,是替代不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