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如何提升大學生的就業能力?
教育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此前透露,2024屆高校畢業生規模預計達到1179萬人,同比增加21萬人。龐大的畢業生羣體爲我國經濟建設提供了有力支持。
同時,畢業生如何平穩就業是各大高校不得不面臨的問題。近年來,歐洲大學在培養畢業生專業能力的同時,還在着力發展其“就業能力”,歐洲大學協會(Europe University Association,以下簡稱“EUA”)爲此專門展開研究併發布了相關報告。
提升就業能力的關鍵挑戰
圍繞畢業生就業和長期職業發展,歐洲大學協會組織來自愛爾蘭科克大學(University College Cork)、芬蘭于韋斯屈萊大學(University of Jyväskylä)、羅馬尼亞布加勒斯特大學(University of Bucharest)、英國謝菲爾德大學(University of Sheffield)等近10所大學的學院或就業部門負責人,成立專題小組,圍繞畢業生就業能力(Employability)開展專項研究。
專題小組表示,“就業能力”的含義並不統一,有些大學將之等同於學生畢業要求的達成情況,有些偏重於求職過程中最爲用人單位看重的溝通交流、團隊協作等可轉移技能(transferable skills)。多方調研後,專題小組將採取較爲寬泛的概念定義就業能力,包括專業能力和可轉移技能,且能力掌握情況需根據行業、企業需求確定,同時就業能力還應體現出大學教育對學生職業生涯發展的影響和作用。在就業能力的培養上,課程體系、課堂教學、課外活動、實習實踐、職業培訓等均參與其中,“經過全面梳理,我們(專題小組)發現大學在三方面的問題較爲明顯。”專題小組負責人、科克大學副校長保羅·麥克斯威尼(Paul McSweeney)教授談道。
根據專題小組的調研報告,麥克斯威尼教授提到的三方面分別爲:
用人單位和社會需求反饋不及時。用人單位的需求、學生對學習和職業發展的期待以及學校實際教學傳授的知識與技能,三者的固有差異使得相互協調一致成爲了大學教育的難點與重點。專題小組發現,歐洲大學畢業生掌握的技能與用人單位的期望尚有差距,人力市場的信息難以體現到學校人才培養過程之中。更爲複雜之處在於,用人單位的需求也在與時俱進地變化中,對畢業生短期就業和長遠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外,本科生與研究生的培養目標不盡相同,不同專業對應的行業特徵也各有差異,這些都值得高等教育領域關注。
課程體系及相關評價方式更新不到位。這方面的問題主要爲,學校缺乏更新課程體系的充足時間和可行方案。同時,評價學生非專業能力的方法不夠系統且有效性較低。此外,專題小組提出,學校在培養學生專業能力上缺乏頂層設計,例如是否將其作爲單一的學習模塊或完全融入到學生專業學習各環節中尚未統一思路。
課外學習活動尚待完善。專題小組在調研中發現,課外學習活動對培養學生可轉移技能以及提升學生運用專業能力的功效獲得高校認可,但學校在組織相關活動上仍有進步空間。例如,課外活動缺乏明確的培養目標,參與其中的學生並不瞭解可以藉助該活動鍛鍊哪些能力或技能。另外,與課程學習不同的是,課外學習活動難以觸及所有學生,這種“不公平”現象亟待解決。
說“長”道“短” 全面提升就業能力
在提升畢業生就業能力上,學校可以從哪些方面入手呢?
※對標需求,改良教學
調研衆多歐洲大學做法後,專題小組表示學校首先應當“正視”就業能力這一概念,將其作爲學校教育教學的重點。“我們發現,缺乏學校或學院層面的認可和支持,就業能力的培養常常受到阻擾。”麥克斯威尼教授表示,他同時給出了謝菲爾德大學的“就業能力行動計劃”(Employability Action Plan)作爲參考。通過走訪用人單位以及開展校友調查等,該校就業服務部門確定了本校學生就業能力的具體指標點,以此爲基礎制定了就業能力行動計劃。“該計劃要求專業的培養方案、各項課外活動的學習目標等,都需要融入就業能力指標點,並加以測量。”學校主管教學的副校長瑪麗·文森特(Mary Vincent)談道。作爲該項計劃的直接負責人,文森特副校長在學校層面有更多的權利協調教學和職能部門參與其中。
那麼,學校如何將就業能力合理融入到課堂教學和課外活動之中?除了如謝菲爾德大學一樣明確就業能力內涵外,專題小組建議高校可以擴充課程體系的含義,將實習實踐納入其中,並由專業和用人單位共同制定實習崗位等以滿足雙方需求。鑑於評價職業能力的發展情況較爲困難,專題小組建議學校組織專業教師、學生和實習實踐崗位共同制定評價量表,建立清晰明確的評價制度。此外,應對行業發展趨勢,一些學校開展了交叉學科學習項目,提升學生適應未來發展的能力。以立陶宛考納斯理工大學(Kaunas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爲例,該校針對所有本科專業開設了“產品開發項目”(Product Development Project),項目團隊由不同專業學生組成,共同完成產品開發,產品類型則包羅萬象,可能是藝術作品、手機應用程序、食品、新材料、商業模式等,學校會邀請企業或行業專家指導學生完成項目。
※認識自我,應對未來
如前所述,除了畢業求職外,就業能力還體現在畢業生職場長遠發展上,“這要求學生成爲自省的,具備終生學習能力的學習者,並對自己的學習成效負責到底。”專題小組負責人麥克斯威尼教授談道。
爲此,學院或專業需要改革評價方法,讓學生掌握如何評價自己的專業能力和可轉移技能掌握情況。不少學校在調研中發現,學生反饋數據顯示一些課堂教學方法對就業能力的提升較爲顯著,例如項目式學習、社區實踐、研究式學習、案例式學習等,在此基礎上融入學科交叉理念能有效提升學生應對職業發展帶來新挑戰的能力。同時,學校可以通過組建校友網絡和職業發展中心等措施,與畢業生建立長期聯繫,
從具體案例來看,羅馬尼亞布加勒斯特理工大學(Politetechnica Unniverstiy of Burcharest)推出了研究生創業技能培訓項目。該項目包括商業計劃方案撰寫、公司實地培訓等環節,並以增值評價方式對學生創業技能的培養情況,“我們特地設計了‘自我反思’環節,讓學生利用評價量表開展自評與互評。”該項目負責人表示,該項目致力於爲碩士和博士研究生尋求學術研究領域之外的可能性,“鑑於目前(歐洲)學術研究的道路逐漸縮窄,就業能力的提升對研究生和本科生同樣重要。”
主要參考文獻:
歐洲大學協會網站。
聲明:麥可思研究原創內容全面開放非盈利目的的轉載授權,轉載請留言或添加編輯微信獲得長期白名單授權(電話或微信搜索18602824882)。轉載要求——
1.文首註明“轉載於麥可思研究”。
2.轉載請在文章發佈的24小時後進行。
3.政府機關、事業單位和社會組織等主體(含高校),獲得授權可轉發至全媒體平臺;其他主體僅限於微信公衆號平臺發佈。
關注“麥研文選”,獲取更多數據——
☞回覆“月收入”,可獲取2023屆本科、高職月收入TOP30專業名單。
☞回覆“本科就業滿意度”或“高職就業滿意度”,分別獲取2023屆本科或高職就業滿意度較高專業TOP30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