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甘淪爲西方科技與戰力的魚肉──清代儒士的思路變革(五)

鴉片戰爭相關位置圖。(時報出版提供)

1840年6月,英國艦隊懿律領軍下駛抵廣州。不過令林則徐失望的是,英軍並未攻擊林則徐新近部署的防禦工事,只留下四艘船艦封鎖水路通道,其餘船隻繼續北行。七月,英軍再以兩艘船艦封鎖寧波,並佔領浙江外海舟山島上的城鎮,以掐住長江的咽喉。英軍在當地知縣自殺後,於此地留下一支駐軍與一名傳教士通譯,便直至北河河口,逼臨護衛天津交通要道的大沽。一八四○年八、九月間,英方與深受道光信任的直隸總督文淵閣大學士琦善進行談判。琦善說服英國人離開北方返回廣州,以利完成協定,道光因琦善成功勸離英軍而龍心嘉悅,擢升琦善爲兩廣總督。前一年承命任兩廣總督一職的林則徐,因處置失當遭解職,流放伊犁。

達成協議 割讓香港島

一八四一年一月,琦善與英方達成協議,割讓香港島,賠款六百萬元,中、英雙方公文平等往來,十天內恢復中、英的廣州貿易。道光接到協定內容的奏摺之後大爲震怒,諭令革除琦善的職務,判處琦善「斬監候」刑,後改判流刑

巴麥尊同樣也不滿義律未能從中國壓榨更優渥的條件。在一八四一年四月的一封私人信函中,巴麥尊撤免義律的職權,拒絕批准這份協定,他叱責這位前任商務總監督:「閣下違背、怠忽所收到之訓令等;閣下本應善用自身軍力,但卻蓄意不爲;閣下明無必要,卻接受低於奉命所應爭取的條件。」巴麥尊特別惱怒義律捨棄舟山,未能堅持索求遭銷燬之鴉片的賠款,而僅僅得到香港這座「荒蕪、人煙罕見的島嶼」。嗣後,璞鼎查(Henry Pottinger)爵士走馬上任,接替義律擔任在華的商務總監督一職,繼續與清廷交涉。在給璞鼎查的最後一道訓令中,巴麥尊堅持必須與皇帝本人簽署協定。「女皇陛下的政府不容許在英、中的和解過程中,中國人以不合理的舉措取代了人類的合理做法。」

秉承新訓令的璞鼎查於一八四一年八月抵達中國,他發現在中國的局面已有一觸即發之勢。廣州城附近的鄉間爆發三元里事件,這場戰事是由鄉紳組織地方義勇舉事發難,若干英軍死傷。英方隨之摧毀虎門要塞,擊沉中國的舢舨廓清濱水地帶,佔領部分廣州城。英軍在廣州官員同意支付六百萬元后撤離,但這六百萬元是作爲廣州城免遭洗劫的贖金,或者是先前義律與琦善達成協議的賠款,抑或是兩年前被銷燬之鴉片的賠償金,雙方並沒有一致的共識。

蒸汽動力發揮作用

一八四一年八月底,璞鼎查與英國艦隊一同北上,廈門、寧波相繼失守,英軍又佔領舟山。來自印度的英國援軍於一八四二年晚春與璞鼎查的軍隊會合,之後璞鼎查又發動新一波的攻勢,目的在於切斷中國主要河道交通與運河通道,逼迫中國投降。八旗兵勇奮力鏖戰依然無法抵擋英軍的攻擊,六月,英軍攻克上海,七月,鎮江失陷。就在兵敗的消息確實之後,清廷的主戰大員(海齡)隨即舉家自盡。此時,大運河河道與長江下游水路皆遭英軍封鎖。璞鼎查拒絕清廷請和的要求,繼續向長江下游的重鎮、曾是明朝都城的南京挺進,而於八月五日兵臨南京城下。滿清政府立即求和,八月二十九日《南京條約》譯成中文,由時任欽差大臣的兩江總督耆英蓋用關防親筆畫押。道光於九月覆可條約內容,維多利亞女皇則於十二月底批准該項條約。

我們在進一步評價《南京條約》與《南京條約》善後附約之前,有必要加以強調,一八三九至一八四二年間的鴉片戰爭,在軍事方面有何等重要的歷史意涵。在這場戰爭中,中國人不僅在出乎意料的狀況下初嘗慘敗滋味,同時亦見識到西方軍事科技與戰術的革新。最重要的是當屬蒸汽動力船艦在海戰中發揮作用,這點可由英國戰艦「復仇神號」(Nemesis)的作戰紀錄看出。「復仇神號」是一艘非使用銅皮包覆的明輪鐵殼船,靠風力與以木材、煤爲燃料的六座蒸汽鍋爐爲動力,即使天候惡劣,時速也可以維持在七至八海里。「復仇神號」吃水只有五英尺深,所以能在任何風勢或潮汐狀態下於沿海淺水處活動。在廣州虎門一役中,「復仇神號」即在淺水處往來巡曳,發射葡萄彈(grapeshot)、運送人員,在風平浪靜時拖曳船隻。在上海戰役中,「復仇神號」也把幾艘配備重砲的軍艦拖往遠處海面上,讓它們得以砲轟射程內的上海,並充當運輸輪將英軍直接運抵碼頭。這場戰役還沒結束,類似的新蒸汽船駛抵中國海域;倘若英軍儲備足夠的燃料,這些船隻就能源源不絕地爲英軍補充兵力。

但是,大清國亦非只是坐以待斃,甘爲西方科技與戰力魚肉。林則徐職司廣州政務時,曾責成文士蒐集廣州與新加坡刊印的書籍,以探訪西方的訊息。林則徐還請一位美籍傳教士翻譯一部國際公法著作的部分章節。而且,在一八四二年中英交戰時,英國人也發現清朝官員正力圖追趕西方的新科技。英國人在廈門發現了一艘幾近竣工、仿造英國雙層甲板的戰艦,艦上配備三十門火砲;這艘戰艦幾乎已可下水航行,還有其他同類型的船艦正在趕造。在吳淞,英國人發現五艘中國新造的明輪船艦,船上配有黃銅鑄造的大砲。在上海,英國人扣押了十六門嶄新的、漂亮的十八磅重火槍槍身之上有準星,從準星孔可以看到燧石的裝置。所有這些槍身被固定在設有鐵輪木架上。至少若干中國人已察覺,外夷破門而入固然是奇恥大辱,但也未嘗不是一種刺激。(上冊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