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傳真-全球太空競賽中的臺灣產業機會
近幾年太空活動參與的國家與企業越來越多,太空軌道與通訊頻譜成爲競相爭奪的戰略資源。圖/pixabay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太空是一個自古讓人感覺遙不可及,令人敬畏又神秘的地方。最近幾年,太空活動參與的國家與企業越來越多,太空軌道與通訊頻譜成爲競相爭奪的戰略資源,所有參與者無不積極投入。在臺灣推動國防自主的施政方針之下,太空軍事實力的發展宜積極展開。
太空國防角力浮出檯面
近年來,由於國際政治、軍事與經濟情勢的變化,世界各國紛紛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致力於太空與國防安全的發展。據報導指出,美國、中國、俄羅斯皆已在秘密發展及測試新的太空戰爭策略,包含衛星干擾、衛星欺騙及衛星間諜等技術的研發。日本、南韓、及印度等國,也積極發展太空實力。臺灣的福衛八號計劃爲一個先導型高解析度光學遙測衛星計劃,第一枚與第二枚衛星將分別在2023與2024年發射。
美國爲因應未來的太空衝突,2019年12月通過立法,成立全世界第一個太空軍種,目的在太空領域執行任務和行動,負責包括全球定位系統衛星羣、軍用通訊衛星羣、低軌道無人機、飛彈預警系統、太空監視和衛星控制網路。依據2022年美國政府預算資料,太空部隊預算爲174億美元,比2021年增加了13.1%。顯示太空軍事競賽已然浮出了檯面。
政府與民間密切合作已是趨勢
太空產業的發展與推動,牽涉層面廣泛,需要政府與民間共同協作,才能畢盡其功。例如美國衛星大廠Viasat提供軍方頻譜、衛星和地面技術,打造全球性混合太空地面網路。美國國家偵察局(NRO)採用地球成像公司Planet Labs的立方衛星星系提供3-5公尺解析度衛星影像監測服務。美國空軍自2005年起已連續向SpaceX購買多筆火箭及衛星發射服務合約,美國太空總署也與SpaceX簽訂約28.9億美元合約,打造重返月球的載人太空船。太空產業需有跨領域的高度整合,臺灣此部分的發展有賴軍民共同協作來建立自主研發、製造與整合能量。
臺灣切入國際太空國防產業供應鏈之戰略
根據國發會產業發展處之資料,進軍太空是國防及戰略產業發展方向之一,重要推動策略包括:1.精進遙測與通訊衛星本體/酬載與地面通訊設備技術;2.提供國產衛星元件與次系統試煉場域;3.鏈結國際市場,開拓海外商機;4.完備產業發展基礎能量與措施。依政府的發展政策,作者以爲,臺灣切入國際太空國防產業供應鏈之戰略宜有下列七大主軸:
一、建立跨部會協調與整合機制:太空產業發展爲國家安全重大議題之一,建議國安會進行跨部會協調,整合國防部、科技部、經濟部、農委會及海巡署轄下所屬與衛星業務相關之單位,勾勒各項目標方向,方能敏捷因應當前國家戰略目標與政策需求。
二、加速培育本土航太人才:(1)全方位養成航太專業人才,整合研發、教學、實戰三合一架構,推動自主研發落地;(2)透過獎勵軍職人員與提供升遷誘因,發展尖端的軍民通用科技;(3)推廣太空科學知識普及教育,應從小開始納入太空科技的課程,吸引年輕學子投身太空產業。
三、發展航太產業聚落:重點發展航太產業聚落兼具建置衛星實驗場域、研發人才培訓基地,連結航太產業生態網絡。例如桃園航空城、雲林岸上衛星發射基地、高雄海上衛星發射基地等皆是可考慮的據點,爲衛星的研製與發射任務做好準備,以提升跨入太空國防產業的綜效。
四、鼓勵產業與新創投入:我國現行各領域產業(如通訊、金屬、工控系統等)雖已打入國際國防與航太供應鏈,然與此業務相關之營收僅佔各企業的一小部分,但卻是一塊值得關注的市場。建議若能有產業集資,整並收購與航太、軍武相關之業務,成立太空經濟新創公司,整合相關之研發人才、技術與客戶,以提出解決方案之姿,全力投入國際航太、國防市場,創造更大的經濟產值。
五、引進國際先進技術進行跨國合作:尋求國際先進技術進行在臺投資合作,技術落地臺灣,發展本土殺手級產品,在臺生產,行銷國際,以MlT在國際太空國防產業上建立臺灣品牌,將效益最大化。
六、發展系統加值應用服務:臺灣在衛星、火箭地面設備元件已具商業化能量,惟在關鍵元件、酬載、次系統、系統整合、與軟體加值應用服務等尚有很大的發揮空間,期盼能借由產學研及法人機構之合力,進行研發商轉,行銷國際。
七、發展火箭發射服務:有關自主發展火箭與以火箭發射衛星服務,由於需要高額的資金、人才與技術,相對投資風險較高,建議能爭取多國合作,共同承擔開發風險及分享開發成果,創造多贏局面。
結論
今年9月,蔡英文總統表示,未來將投資新臺幣251億元打造臺灣太空國家隊,要將臺灣的國力打上太空。然而,太空產業牽涉廣泛的技術與人才,要打造另一座護國神山,非一蹴可幾,雖然前景看好,仍需一步一腳印,以紮實的人才培育來促進臺灣航太的長期發展,冷靜分析國際整個太空產業生態系統及趨勢發展,發揮臺灣軟硬整合實力,或許能讓投資金額由251億元放大至十倍以上的產值效益,以因應太空經濟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