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Atlas全球CEO Jim McCoy:中國出海企業正迅速獲得海外員工認可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董靜怡 陶力 上海報道
在全球化浪潮推動下,企業“出海”已成爲一種趨勢。隨着出海企業數量增加,市場競爭愈發激烈,本地化策略的重要性日益凸顯。
隨着本土化運營的深入,企業對人才的需求也發生了變化。除了傳統的銷售人才,企業還需要招聘具有研發、供應鏈管理、市場營銷和服務等多方面技能的人才,以支持企業在海外市場的全面發展。
在初期階段,企業出海人才的選用以外派爲主,這種模式成本可控,容易管理,但這並不算真正的本地化,在當地市場資源比較少,也難以形成真正的市場認同。下一階段,則是企業直接僱傭本地人才,通過他們快速打通當地市場。
“中國公司過去常常會依賴大量派遣中國專家,但我們現在看到很多中國公司開始改變態度,他們表示希望在本地招聘,會提供本地人才所需的專業知識培訓和技術培訓,從而實現產品和服務的本地化支持。”近日,Atlas全球CEO Jim McCoy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專訪時表示。
長遠來看,出海企業爲了降低運營成本,與從本國派遣員工相比,最終會傾向於培養和利用當地人才。通過招募和培訓當地員工,企業不僅能夠減少這些額外開支,還能更好地融入當地文化和市場環境,從而提高業務效率和競爭力。
“雖然中國公司在這方面起步比較晚,不像其他公司那樣知名,但它們正在迅速獲得認可。”Jim McCoy表示。
《21世紀》:在人力資本管理水平上,中國的企業處於何種水平?與美國或其他西方發達國家的企業相比較,有何優劣勢?
Jim McCoy:中國公司在人力資源管理方面取得了顯著進步,尤其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雖然他們相對於一些西方或日本公司起步較晚,但現在他們有機會採用先進的實踐經驗、技術和方法來吸引全球人才。在實力方面,中國公司展現出了適應全球人才需求的靈活性,並利用技術簡化了人力資源流程。
不足之處可能包括文化差異和語言障礙,這可能會在有效管理多元化人才方面帶來挑戰。此外,在人才留任和發展計劃等方面可能還有進一步改進的空間,尤其是中小企業,可能需要支付比其他知名公司更高的薪水才能吸引到同等水平的人才,這是一個挑戰。
不過,中國企業在迅速獲得認可。例如,像比亞迪這樣的行業領頭羊擁有非常強大的品牌,越來越多的海外員工希望來這些公司工作,他們認識到這些公司的產品具有很高的質量,並認爲就業體驗也會比較類似。
《21世紀》:管理不同市場的本地化團隊,中外企業文化有哪些差別?
Jim McCoy:在不同的市場中,工作時間有很大的不同。例如,法國是每週35小時工作制,而中國有些人可能會選擇一週工作72小時。然而,法國人在工作時間內的生產力非常高,通常比其他國家工人更有效率。因此,關注的重點應是一天內能完成的工作內容,而非工作時長。
隨着中國公司尋求擴張,他們會遇到當地的法律和規定,這些規定會限制他們期望的個人工作時間。但是我認爲一個關鍵問題是,作爲僱主,應明確對員工的期望,並設法實現這些目標。可以考慮如何安排員工的工作日,以實現每週相同的生產力。
在電子商務和科技領域,美國趨向於更短的工作時間和更靈活的工作時間安排,例如四天工作制,即每天工作10小時,但每週僅工作四天。這種理念認爲,在經過2到3天的休息後,員工回到辦公室時的效率會更高。因此,沒有正確或錯誤的方式,每個市場的發展方式都不同,建議嘗試多種方法,真正關注預期的生產結果。
《21世紀》:在福利待遇方面,中外企業有何區別?
Jim McCoy:我們發現,與國外相比,中國企業的福利待遇在豐富程度方面略微遜色。然而要吸引和留住頂尖人才,必須按照當地人才市場的支付標準。
在美國,支付給個人的費用也因地區而異,這可能導致薪水相差20%至50%,這取決於他們所在的國家或地區,因爲某些地區的生活成本遠低於其他地區。例如,在舊金山、波士頓、華盛頓特區或紐約,支付的費用較高;而芝加哥、德克薩斯州某些地區相似類型的人才則更具競爭力,薪資待遇期望相對較低。
因此,當中國公司考慮這一問題時,不能將一個國家視爲單一實體,而應視爲由不同地區組成,並與市場上類似公司提供的待遇保持競爭力。這通常包括福利套餐、休假時間等。
《21世紀》:你個人看好中國哪個行業的全球化發展進程?
Jim McCoy:我對中國電動汽車製造業印象深刻,全球前十名電動汽車製造商中有八家來自中國。他們的成就令人矚目,尤其是在電池製造技術和太陽能電池板技術方面。中國已成爲汽車和能源生產領域清潔技術出口的領軍者,我認爲這些領域爲我們提供了最多的機遇。
此外,我一直關注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的發展,看到基礎設施建設,如港口、道路、橋樑等,如何改變經濟,使貨物運輸更加高效。我認爲這只是第一步,如今中國已幫助衆多國家步入工業化階段。現在,他們正逐漸成爲消費中國公司生產的所有產品的消費者,這就是我一直關注的方向。
總的來說,中國公司主要擴張到歐洲、東南亞和拉丁美洲,中東的新興市場,如阿聯酋和沙特阿拉伯也越來越多地參與其中,因爲他們的人口更富裕,所以更有可能購買中國產品。
《21世紀》:對於公司目前在中國以及亞太區的業務,你怎樣看待增長的前景?
Jim McCoy:我們對在亞洲,尤其是中國的業務開展感到非常滿意。儘管中國市場的增長速度在變化,但中國公司在全球擴張方面仍有很多機會。我們將繼續在中國以及大部分東亞地區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