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黃河第一村」尋獲新生!爲寧夏首座全國曆史文化名村

▲千年党項第一村——南長灘村(圖/新華社

本報訊

南長灘村,位於寧夏中衛沙坡頭區迎水橋鎮,地處寧夏、甘肅兩省交界處,因黃河黑山峽沖刷淤積形成狹長河灘地而得名,是黃河進入寧夏的第一個行政村,素有「寧夏黃河第一村、寧夏黃河第一渡、寧夏黃河第一漂」之稱。南長灘村村民大多數姓拓,是西夏党項貴族後裔。村中古宅庭院錯落有致,石砌小道環繞其中。2008年12月,南長灘村被確定爲寧夏首個「全國曆史文化名村」。

冬日的南長灘村清冷而平靜,百年老梨樹上還零星掛着幾隻乾癟的香水梨。74歲的陳樹蓮院子裡拾掇柴火,她至今還記得,當年一個羊皮筏子順黃河而下直達中衛城,那是她所到過的最遠處。「很害怕,就怕筏子翻了。」她回憶道。

南長灘是古老的黃河文化的一種留存,而藉助河水之力實現運人載物的羊皮筏子則是古代先民對這一文化最智慧的貢獻之一。

南長灘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區中衛市西南部與甘肅省交界處,黃河自黑山峽口臨村而過,就像一塊翡翠沉睡在高山和黃河懷抱之中。

「寧夏黃河第一村」「寧夏黃河第一渡」「寧夏黃河第一漂」等稱號更加印證了它的地理座標,而沿岸幾百棵有着百年樹齡的古梨樹則似乎在訴說着這裡曾經的富饒。

2008年,因悠久的黃河文化、農耕文化以及元明時期的一些考古發現,南長灘被國家命名爲「中國歷史文化名村」。除此之外,南長灘還頗具神秘色彩。據瞭解,村中居民多姓「拓」,有西夏學專家考證是蒙元軍隊滅了西夏國後,西夏党項貴族拓跋一支逃難至此,隱姓埋名留下的遺民,將複姓「拓跋」改爲「拓」。

黃河和高山一度讓南長灘「與世隔絕」。年輕人走出去就很少回來,留下的村民多以飼養羯羊爲業,全村住戶103戶中有一半是貧困戶。當地直到2000年才通電,2010年才觸網

「村子的出路在旅遊。」南長灘駐村第一書記張生祥說,賞「梨花壓枝」、尋「神秘歷史」已成爲現代都市人嚮往的休閒方式。

2013年,中衛市一家旅遊企業村裡投資建設了「中國首個党項民俗村」——拓跋山寨,期望以此爲契機帶動南長灘旅遊業的發展。步入山寨古街,西夏文字首先映入眼簾,房屋的建築風格融合西夏建築特色和中原建築風格,門牌上一律標有西夏文字和漢字,每個院落裡還用地圖展示了党項人的遷徙路徑。

遊客來了,村民們也有了新生計。43歲的李玉月是陳樹蓮的兒媳,2011年,她和丈夫拓守闊推掉住了多年的土坯房,把院子內外整修一新,幹起了農家樂生意,自家養的羯羊、母雞成了菜單上的特色食材。「以往只有梨花開時纔來人,但今年從4月梨花開到10月梨子熟,斷斷續續都有人來。」

李玉月說,今年她家已經接待了近200名遊客,毛收入近3萬元。而在南長灘,經營農家樂生意的農戶也由2011年的5戶增加到目前的64戶。

張生祥說,爲了真正留住遊客,村裡每月開展兩次衛生整治,還對菜品住宿實行統一定價。目前村上也正與企業接洽,準備建設觀光采摘果園步道,並依託黃河舉辦「漂流節」。

今年11月,連接渡口與中衛市區的公路開通,南長灘村民出行的道路不再艱難,車程也大大縮短。根據村前渡口的記錄,2011年到2017年,進村遊客由3千多人次增加到4萬多人次。

如今,陳樹蓮不用再害怕乘坐羊皮筏子去往大山之外了,而外面的世界也正一點點向她「漂流」而來。(新聞來源:新華社港臺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