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王”奔向新戰場

作者 | 周智宇

編輯 | 張曉玲

在全球新能源汽車產業鏈的劇烈震盪中,寧德時代的財報成爲透視整個新能源行業發展最直觀的窗口。

財報顯示,去年寧德時代營收同比下滑9.70%,降至3620.13億元,淨利潤卻增長15.01%,達到507.45億元。

這“一升一降”之間,反映出寧德時代正通過技術溢價保持領先性及盈利能力,而非單純追求規模增長。對於寧德時代而言,國內新能源市場的高速增長期已經過去,它需要在海外市場、儲能等多個新領域展開多線作戰,以穩固自身行業地位。

財報顯示,2024年寧德時代動力電池銷量爲381GWh,同比增長18.85%;儲能電池銷量93GWh,同比大幅增長34.32%。

根據SNE Research數據,其動力電池使用量2024年全球市佔率爲37.9%,較第二名高出20.7個百分點;儲能電池出貨量2024年全球市佔率爲36.5%,較第二名高出23.3個百分點。

從財報中可以看出,在汽車市場持續的價格戰中,寧德時代爲提升合作伙伴的競爭力,推出了更具“質價比”的產品。同時,通過有效的成本管控和合理的產品定價策略,實現了良好效果,產品盈利能力得以增強。

去年全年,電池級碳酸鋰價格持續低位徘徊,致使電池售價調整。再加上行業需求結構性變化,如混動車佔比提升導致單車帶電量下降,這些因素都對寧德時代的營收造成了不利影響。不過,得益於其技術壁壘的不斷加固,寧德時代仍保持了不錯的淨利潤。

更爲關鍵的是,其高價值量產品,如神行電池、麒麟電池的出貨佔比已提升至 30%-40%,且在新訂單中,差異化產品的需求佔比持續攀升。

據華爾街見聞了解,寧德時代方面對高價值量電池出貨佔比有着更高預期。今年,神行電池、麒麟電池的出貨佔比預計將達到總出貨量的60%-70%,這將對提升其整體盈利水平起到積極推動作用。

寧德時代也通過產品持續創新,構建技術護城河。去年,寧德時代推出了包括神行Plus電池、天行L-超充、天恆儲能系統等在內的一系列新產品,廣泛應用於乘用車、商用車、儲能領域及新興應用場景。其中,神行Plus 電池是在2023年推出的神行電池基礎上研發而成,可實現系統能量密度超200Wh/kg,是全球首個兼具1000km續航以及4C超充特性的磷酸鐵鋰電池。

財報顯示,寧德時代2024年研發投入達186億元,創歷史新高。研發投入佔營收比例從2023年的4.58%提升至2024年的5.14%。

國內產品結構調整的同時,寧德時代也在尋求海外突破的路徑。儘管其海外營收佔比已達30.48%,客戶涵蓋寶馬、大衆、Stellantis等主流車企,但地緣政治與本土化生產的雙重壓力正不斷加劇。歐盟《新電池法》對碳足跡的嚴苛要求、美國《通脹削減法案》對關鍵礦物的溯源限制,以及北美建廠面臨的監管風險,都迫使寧德時代加快構建本地化供應鏈。

華爾街見聞了解到,寧德時代德國工廠已獲得了大衆汽車集團模組測試實驗室及電芯測試實驗室雙認證,成爲全球首家獲得大衆集團模組認證、歐洲首家獲得大衆集團電芯認證的電池製造商。目前,寧德時代正積極推進匈牙利工廠、與Stellantis合資的西班牙工廠以及印尼電池產業鏈項目的建設或籌備工作。

然而,海外項目的推進需要大量資金支持。在國內市場高速發展階段,寧德時代曾通過多筆鉅額定增,吸引衆多機構投資者,共同發展。在海外擴張過程中亦是如此。

今年2月11日,寧德時代提交港股上市申請,試圖藉助資本槓桿推動全球化佈局。寧德時代方面表示,這將進一步推進公司全球化戰略佈局,打造國際化資本運作平臺,提升綜合競爭力。

交銀國際分析師李柳曉認爲,寧德時代在香港上市,有望進一步提升其海外知名度,推動海外市場拓展。當然,與國內市場相比,海外建廠成本較高,且北美市場政策存在不確定性,這些因素制約着寧德時代在海外的發展步伐。

海外市場是寧德時代必須啃下的“硬骨頭”。1月21日,寧德時代聯席董事長潘健稱,今年還有望公佈與其他主機廠(OEM)在歐洲的新合資工廠項目。這顯示出寧德時代在全球車企中的吸引力,待其進一步打開全球市場後,將提升其盈利能力。

儲能業務是寧德時代2024年財報中最亮眼的增長板塊,也正成爲新的戰略支點。

今年1月,寧德時代宣佈與阿聯酋馬斯達爾合作啓動全球最大太陽能和儲能項目,其中包括總容量達19GWh的電池儲能項目,以及5.2GW的光伏項目,總投資超60億美元。

寧德時代方面預計,澳洲市場、中東市場將是儲能領域未來幾年增速最快的區域,增速甚至遠超美國、歐洲等傳統市場,極具發展潛力。

未來的寧德時代,註定要在諸多矛盾中尋求平衡。在國內,它需要應對比亞迪刀片電池的性價比競爭以及中創新航的產能追趕;在海外,LG新能源憑藉本土化產能緊追不捨。

隨着寧德時代港股上市的推進,它將在新的征程中繼續前行。這場行業競爭的最終結果或許尚未可知,但可以確定的是,寧德時代的下一次突破,將進一步重塑全球新能源產業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