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賽場走向戰場

9月24日上午,在《強軍戰歌》的激昂旋律中,2024年全國行業職業技能競賽——第二屆“匠心杯”裝備維修職業技能大賽,在四川省彭州市5719工廠正式拉開帷幕。來自各軍兵種、武警部隊以及軍工集團的429名技能“工匠”齊聚於此,展開激烈比拼。

“從賽場走向戰場,鑄匠心保障打贏”是此次大賽的主題。據介紹,本次大賽進一步立起“一切爲了打贏”的鮮明導向,聚焦戰場裝備搶救搶修,通過以賽促訓、以訓促備,加快提升實戰化裝備保障能力水平。在爲期3天的大賽中,軍地裝備維修戰線技能人才同臺競技、交流互鑑、攜手強能。

“通過層層選拔,空軍共遴選53名來自基層單位、院校以及工廠的人員,參與裝配鉗工、無損檢測員、電子專用設備裝調工、工業機器人系統操作員等6個賽項的角逐,通過比賽檢驗部隊實戰化保障能力的建設成效。”記者從本次比賽的承辦單位空軍裝備部瞭解到,爲更好地貼近實戰背景要求,他們按照“忠誠、負責、刻苦、精細、求實”的價值追求,緊跟空軍轉型建設,緊盯裝備迭代發展,大力推進保障模式改革,精心維修、科學維修、依法維修,部隊核心保障能力加速提升。

“強大的裝備維修能力對現代戰爭的重大意義,在世界各國軍隊中已達成共識。”不僅是空軍部隊,參賽的軍地三支力量(部隊裝備保障一線官兵、軍隊修理工廠和軍工集團職工)除了鞏固自身優勢課目,還針對裝備維修領域的短板弱項進行了強化。瞄準未來戰場展開訓練,已經成爲三支力量的建設共識。

大賽組委會辦公室副主任謝巖鬆介紹,這次競賽着眼未來作戰裝備維修需求,差異性設置競賽考覈項目,軍人組注重戰場的故障應急搶修,職工組注重裝備故障的深修精修,考覈的針對性、時效性進一步提高。

傳統與新領域項目的結合,也是本次“匠心杯”裝備維修職業技能大賽的特點之一。本次大賽在設置裝配鉗工、無損檢測員、電子專用設備裝調工3項傳統項目的基礎上,加上了增材製造設備操作員、工業機器人系統操作員、無人機裝調檢修工3項新增項目,全方位錘鍊戰鬥隊作戰搶修能力。

聚焦“爲打贏解決問題”這一特點,多個課目具體操作在時間、質量上都作出了精確要求,參賽選手需要通過精湛的業務技能,在有限的時間裡幫助“戰損”的坦克、飛機和艦船恢復戰鬥力,重返戰場。

在裝配鉗工操作現場可以看到,每名參賽人員實施實際操作的內容都不一樣。他們需要根據抽到的實際情況解決鏈條修復、螺釘斷裂、管路泄漏等難題,並進行快速檢查、分析和修復戰損裝備等操作,比賽時長2.5個小時。儘管已過中秋,在完成了全部內容的操作後,不少參賽鉗工的衣服都被汗水浸溼了。

來自空軍某基層單位的張星星第一次參與“匠心杯”比賽,之前他曾多次參加空軍以上級別的大型比賽。“在手動加工的過程中,此次比賽對於精度、速度有嚴格的要求,故障設置也是現場抽取臨機排故,精細方面我們要加工19個面,加工每一個面精度是0.01毫米……我們必須精準操作,不能有太大的失誤。”速度與精度是保證戰鬥力續航能力的重要條件,賽與戰的結合,讓張星星在比賽中對戰傷快速搶修有了更深刻的認識,“每一秒鐘都很珍貴,每一個動作都要形成肌肉記憶。”

打贏高精尖未來戰爭,提升無人機設備快速搶修能力非常重要。新增設的無人機裝調檢修工賽項是基於俄烏衝突的鏡鑑分析,以提升無人機在現代戰爭的廣泛應用爲背景,錘鍊無人機裝備自主保障效能。

參與無人機裝調檢修工賽項的人員要在150分鐘的時間內完成無人機裝配調試、載荷選配、仿真驗證、試飛調試4項任務。選手們在完成具備組裝檢測等課目後,還要能夠準確地操縱無人機進行各種項目的實戰作業纔算完成考覈。

“選手在熟悉無人機的組裝、檢驗等操作後,才能確保無人機投入戰場使用具備的時效性,這就要求選手必須熟練操作每一個步驟。”無人機裝調組裁判長張春芝介紹說,只有熟練才能生巧,才能爲搶救戰場態勢贏得寶貴的時間。

從“搭車”起步到逐步成熟,“匠心杯”這張名片已經在探索前行中走過了8年。從2016年和2019年依託兵器工業集團舉辦比賽,到2021年首次成爲國家一類賽,再到今年國家和軍委機關三部門聯合辦賽,大賽的“含金量”越來越高、“朋友圈”越來越大,對戰鬥力生成的“貢獻率”也顯著提升。

“打破思維定式,創新解難模式,合力破解戰場裝備搶修難題,真正將以往我們深度思考的內容運用到了實際戰場。”大賽執委會成員王馳描述了裝備維修保障在實戰中運用的美好願景,“軍地聯合、緊貼實戰、聚焦前沿,從本次比賽中,我們感受到了國家和軍隊深化軍隊保障人才培養、不斷強化實戰化實裝保障能力的信心與決心,面對未來戰場我們也更有底氣。”

在和來自陸軍、海軍和火箭軍等兄弟部隊的“能工巧匠”同臺比武之後,張星星覺得比賽的輸贏已經不重要。“這次比賽能夠檢驗出我們自身還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回到部隊後,既要把這次比武中學到的好技術帶回去,同時也要在以後業務中彌補不足,不斷強化團隊在戰時情況下進行飛機戰場搶修修復的能力。”

劉書 陳逸鬆 譚澤夏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張博 來源:中國青年報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