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社論》文化人軟骨背後的政治黑手
中國時報社論
立法院這次針對年度總預算審查,由於在野黨大刪文化部預算,波及對文化界的補助,引起部分文化人士反彈,甚至要響應大罷免活動。然而,文化界人士不妨捫心自問,這些年民進黨執政,文化政策是不是已經在刻意綠化下,一面倒地補助出大量迎合綠色偏好的作品?立委對不當使用人民納稅錢做軟性洗腦的手法加以約束,又有什麼不對?這樣的文化政策不該檢討嗎?
迎合當權 親日醜化政敵
藍白立委刪減預算時,特別點名公視影集《聽海涌》拿臺灣人的錢抹黑栽贓臺灣人,而且Taiwan Plus成效不彰、新聞也引發爭議。民進黨政府立刻指責在野立委大砍文化補助,將扼殺文化產業的生機,補助縮水自然令文化界擔憂,畢竟很多創作者過得苦哈哈,指望着政府補助施以援手。但政府部門拿公款補助文化界,難免會讓有心爭取補助的文化人,無論在選取題材或創作內容時投當權者之所好,或自我審查,避免踩到執政者的雷區。在民進黨執政的這段期間,文化政策出現了嚴重的扭曲,以至於文化產業的作品一片政治正確。這是在扶助文化,還是在扼殺文化?
這些年來的文化補助作品有幾項趨勢:一是去中國、尊臺灣,強調臺灣獨立主體意識,刻意去中國化,排除臺灣文化裡的中國脈絡,貶抑中國在文化、血緣上對臺灣的意義。擷取歷史事件作爲創作主題時,甚至扭曲史實以符合綠色口味。二是極度親日,用強大濾鏡描繪日本殖民史,彷彿日本殖民對臺灣是天賜之福,不曾發生任何殺戮鎮壓。臺灣的影視作品已經多年沒有抗日題材,南京大屠殺更被拋到腦後。
三是對國民黨的執政給予完全的負面呈現,似乎在過去半世紀的統治中,只有殘暴的白色恐怖、禁書與文字獄。爲臺灣經濟奇蹟打下基礎的十大建設、廣開民智的9年義務教育、造福全民的健保,乃至促成臺積電的誕生、躋身亞洲4小龍等等重大政績,都被視而不見。這種偏頗的視角,讓國民黨陷入一個先天不利的困境,也讓年輕世代的腦子被窄化,甚至排斥中華文化。只是,那個世界並不完全真實,藏了很多假象和謊言。
《聽海涌》醜化中華民國派駐北婆羅洲領事卓還來,把一個爲國捐軀的偉人改頭換面成打小報告的漢奸,新海3兄弟的原型人物柯景星之子也痛批該劇違背史實,把他的父親從救助者變爲兇手。
擅改歷史 塞入綠色史觀
《斯卡羅》描述1867年「羅妹號事件」,瑯嶠原住民與美國簽訂「南岬之盟」,藉此凸顯臺灣早就站上了世界舞臺,有與外國籤和平條約的獨立主權地位。但原住民立委高金素梅指責該劇罔顧史實,簽了和約的美國人李仙得,把在東臺灣勘查的報告和地圖交給日本政府,之後還成了日本遠征臺灣計劃的顧問,該劇完全無視原住民因此付出的重大犧牲代價。
《一把青》改編自白先勇的小說,在劇情中卻擅自加入白色恐怖和飛行員接收戰友遺孀的情節,偷偷塞入了綠色歷史觀,完全不尊重作者與原着。
此外,《零日攻擊》描寫大陸進攻臺灣,臺灣從政治人物到宮廟都被收買,很能煽動民衆仇視大陸及「中共同路人」,但是製作的「零日文創」公司實收資本額只有85萬元,卻能拿到文化部和政府各部會總共1億多元的補助,而該公司股東之一是陳水扁的文膽林錦昌、顧問是黑熊學院的立委沈伯洋。請問,這是在補助文化產業,還是綠色洗腦鏈用人民的錢來恐嚇人民?
文化工作是一條寂寞的路,很多文化工作者入不敷出,靠着一腔熱情勉力支撐,這時政府的補助對他們來說可謂久旱逢甘霖,過去政府的補助也支持過侯孝賢、李安等名導作品。問題是,如果執政者的補助審覈如此意識形態掛帥,如此用力指揮創作方向,必然導致有心爭取補助的文化人迎合當權者的口味。甚至在持續多年的綠色洗腦後,年輕世代所以爲的真實,其實是民進黨精心構築的偏頗圖像,在這種環境下產出的作品,大都按照着「反中、去中國化、愛臺、親日、醜化國民黨」的主旋律。
部分文化人士揚言要參與大罷免,不妨先省思一下,民進黨政府的文化補助背後,是不是有一隻惡意扭曲歷史真相的政治黑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