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社論》青鳥與小草 臺灣青年的困境
中國時報社論
近來的重大政治事件,都有青年上街參與,一是立法院通過三法修正案的過程中,民進黨號召「青鳥」包圍立法院;一是民衆黨主席柯文哲交保,「小草」到北檢門口聲援。目前臺灣最大具有政治色彩的青年羣體就是「青鳥」和「小草」,瞭解他們等於瞭解臺灣的處境,臺灣青年運動如何走到今天,以及面臨的根本問題。
政治打手 太陽花學運變質
兩蔣時代對青年的號召是「時代考驗青年,青年創造時代」,賴清德總統在擔任副總統的時候也引用這句話。青年朝氣蓬勃,充滿正義感,較少利益的糾葛,勇於犧牲,挑戰固有秩序,永遠是時代的瑰寶,也是時代前進的指標。
然而青年涉世不深,對複雜的世界也在認識和學習當中,其世界觀的建立以及向前衝的熱情,仍然受到成人世界的引領。如果方向對,則會發揮強大的進步力量,對國家和青年本身均產生提升的作用;如果方向有誤,也會形成強大的破壞力,對國家和青年都是退步和耽誤。
政府遷臺後,臺灣的青年運動最早是政戰部主任蔣經國所推動的救國團活動,是以中華民族主義本位的反共復國政策爲核心。反共復國是國民黨的政策,中華文化是臺灣歷史的本體。不僅具有政治目標,更包括了個人道德的修養,青年12守則就是最好的說明,強調忠孝仁愛、勤儉助人等基本做人的價值觀,對他們後來在社會上的發展具有積極的影響。
到了1990年代初,野百合學運衝撞過時的體制,走向全民化的時代,充滿了民主政治理想。然而,隨着民進黨執政,分離意識的興起,臺灣的歷史環境出現變化。馬政府時期由於對兩岸政策溝通不足,民族共同命運的宣揚弱化,只強調利益的部分,不能夠消除兩岸關係拉近過程中民衆的恐懼心理,導致了太陽花學運的出現。
太陽花學運最大的不同是結合了網路時代的特色,有了擔任政治打手的網軍側翼。這種青年運動徹底質變,不強調個人道德的自律,反而透過網路迅速、匿名的特性,成爲對政治對手鬥爭的工具。
尤其在民進黨執政的今天,中華文化教育的根底遭到破壞,年輕人喪失了與大陸對話溝通的共同文化基礎,由於陌生盲目產生了仇中情緒。不僅如此,甚至強化日據時代的戀殖情緒,成爲歷史的流浪漢和機會主義者,不僅違背臺灣的歷史本質,甚至在地緣政治中也自我孤立。
鬥爭工具 青年運動失純潔
「青鳥」喪失了青年運動的純潔性,不關心婦女、勞工、環境等重大議題,而是直接由執政黨透過不同方式提供經費,在網路上號召對政治對手進行鬥爭,甚至使用各種粗俗的語言,只爲了鬥臭對方。另有一部分青年自覺的意識到「青鳥」只是民進黨的鬥爭工具,而選擇支持比國民黨更具活力的民衆黨,這批缺乏政治和社會經歷的「小草」,在民衆黨陷入低潮時仍然堅定的支持,保持了年輕人的純樸和活力,然而「小草」們也找不到明確的出路。
至於國民黨,最不能吸引年輕人,因爲吸引年輕人要有理想主義精神,引領者更要有道德的自律以及大公無私的精神,堅持明確大方向的勇氣,如同孫中山當年創黨一樣;同時還要有足夠的資源,提供他們政治或經濟伸展的舞臺。當前的國民黨受困於政治環境的改變,提不出號召青年的主張,黨內發展更是陷入論資排輩、故步自封的沉重包袱中,年輕人多半棄而遠之。
然而,就臺灣的現實環境來說,重新引領年輕人正確的發展方向,刻不容緩。副總統蕭美琴日昨參加一場客家青年論壇致詞時說,「不管是前總統蔡英文或是賴清德總統,青年政策一直都是政府施政的重點,因爲投資青年的未來就是投資臺灣的未來。」這段話說明了,政府或是各政黨所謂的「投資青年」只想利用青年。
「青鳥」和「小草」都是一羣充滿熱情、希望政治改革的青年,可惜他們都被政黨利用。政府有責任提供青年一個正當的學習和發揮場域,讓他們無憂無愁的在各行各業嶄露頭角;政府更必須從教育上,重建以中華文化爲根基的人文主義,讓年輕人胸懷大志,有國際視野,在社會上能安身立命,而不是跟着政黨搖旗吶喊,像無根的漂萍不知今夕何夕,更不知所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