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臺灣產業環境與新創的距離

工商社論

如果你是個棒球迷,或許會注意到5月6日的這則新聞「中華職棒被評爲小聯盟1A水準,秘書長馮勝賢發言回擊,認爲此一評論對臺灣球員不盡公平。」

不過,瀏覽了相關資訊,並比較各國的職棒體質和制度,結果越看心越沉,原因在於,假設各國球員的素質都一樣,不帶任何偏見,那麼我們必須承認,日本職棒水準應該就在大聯盟和小聯盟的3A之間,韓國在3A和2A,而臺灣則只能屈居高階1A。

事實上,越大的競技場,越多的球隊參與,越分明的制度,才能產生優質的運動員與球迷。如果將棒球的遊戲規則反映至一個國家的新創、創業水平,何嘗不是如此呢?

創新、創業是一個生態系統的問題,如果我們沒有足夠多(非足夠好)的青創家,就不會產生足夠好的新創公司。另一方面,相信所有成熟的投資者,他們在篩選案子時,一定是把創業家和團隊放在第一考量。如果發展方向不對、創業題目不佳,或許目前不投資,但他們一定會和上述這些人保持連絡、引導他們,並期待他們未來更成熟,甚至提供給他們創業的題目和資金。

當然,欲打造上千個創業項目,來支撐體系的正常運轉,是個願景工程,也只有從最源頭去打造生態系,纔可能達到這個數目。「創業即生活」,只有當創業像喝水一樣的簡單時,纔會有足夠多的人投入到這個生態鏈。至於在完善整個生態鏈需從何處着手呢?當然是教育。108課綱的着重點是適性舉才,這是非常棒的想法,可以慢慢的把臺灣教育比較缺乏的思辨和論述能力的短板補強,建立個人的底層能力,亦即建立結合高度、觀念、方向、方法等的綜合能力。

人才賦能就是要培養對自己有自信(基本要素)的青創精神者(只提青創家太狹隘)。若從大學畢業,纔開始這段歷程(現今臺灣社會的實況),似乎已經太遲,臺灣將無法擁有足夠的管道與體系。新創項目(有質量的新創,非生存式創業)若可以把整個流程提早到大學、高中,甚至國中時就啓動,整個生態系纔會像水一般的流動。

此外,我們關切的另一項焦點在於「科研(deep tech)新創」,因爲我們相信科研新創是臺灣最有價值、最能提升國際競爭力,但風險也是最高的區塊。臺灣人求快、短利,只有極少善良天使會投資還在實驗室的「玩具」,尤其是原生性的科技。有太多不確定的因素,包括技術、團隊、市場等。

加速科研產業化,一定要找到一個方法,創造大量的科研項目,重新再定位教授和公司的關係。這和開發銀行或投資銀行很不一樣,它們是新創加速器,以軟體爲主,不做科研、創新科技,如果沒有資本做後盾,也是小孩開大車,不易成功。

有一個標竿公司叫Trendlines(https://www.trendlines.com),在以色列成功後,發展到新加坡,和淡馬錫主權基金合作,成立了新加坡Trendlines,專注在醫材、農業科技的新創投資上。Trendlines在新加坡和以色列都上市了,非常成功。它們投入非常早期的項目,即使大學教授只擁有一個智慧財產權或想法,但只要合適就投資。新加坡Trendlines曾經拜訪臺灣各個頂級學校,尋求合作,但都沒有成功。主要是它們一旦投資,它們所投資的人才、資料、設備,全部要移到新加坡,這和各個頂級學校的利益是相違背的,但它們的運作模式、商業設計、公司結構都非常具市場導向。

新創是一條漫漫長路,但與他國相比,臺灣的競爭力正在消失。舉幾個例子,會讓我們倒吸一口氣。第一,全世界新創圈最知名的新創報告-Startup Genome 2019,它的新創排名是以城市爲指標。很令人訝異的是,臺北居然排不進前75名。第二,在世界經濟論壇(WEF)全球競爭力排名中,臺灣在「創新能力」項目中曾名列全球第4,但新創商轉成果,卻只能排在25名之外。

鑑此,我們認爲有以下兩大具體政策建議。第一,是否可能建立一個Trendlines Taipei?由它直接和以色列談,雙方有共識就和國發基金成立領投的母基金。創投可以協助運作,或是成爲Trendlines Taipei的一部份。

第二,如果上述建議不可行,是否有可能由善良天使和國發基金成立一個科創基金,只投早期項目(比國發天使基金投的項目更早),並委託給第三方經營。

最後仍要強調,我們相信科研新創是臺灣最有價值、最能提升國際競爭力的一環,因此加速科研產業化是一條要走的路,但需要朝野均有共識,纔可能形成政策加以推廣和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