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社論》避戰謀和 臺灣要走出三大困境
中國時報社論
近期英文主流媒體釋出兩則涉及臺灣安危的重要訊息,卻被喧囂的選舉口水淹沒:一則是《紐約時報》刊登題爲「美國欲將臺灣變成巨大武器庫」文章,另一則是《泰晤士報》採訪經濟部次長陳正祺稱臺灣正儲備關鍵物資以因應臺海衝突。一旦「武器庫」和「第一擊」變成臺海情勢關鍵詞,那就意味着戰爭真的離臺灣不遠了!
臺灣政策法成開戰藉口
如果說媒體的公開示警,或許還有特定勢力帶風向的成分,那麼備受蔡總統敬重的臺積電創辦人張忠謀,現身國安會前秘書長蘇起美中臺關係的演講,就更具指標意義。蘇起在演講中預測,未來5到10年是大陸攻臺機會之窗,直言《臺灣政策法》是開戰最好藉口,並認爲美中談判纔是避免臺海衝突的唯一方法,但他對談判並不樂觀。
蘇起的論斷絕非信口開河,而是基於對美官方、軍方和智庫文獻的客觀梳理,張忠謀對臺海前景的高度擔憂也絕非臨時起意,而是他與裴洛西餐敘、以及近年參加APEC峰會的親身觀察。柯文哲曾講過一句話,大意是未來將不存在所謂「兩岸關係」,只有美中架構下的「臺灣問題」,如今不幸言中。當美中都把臺灣視爲問題,臺灣卻始終自我感覺良好,從不把自己視爲問題,也就永遠找不到解方。
很顯然,臺灣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戰爭真的要來了,怎麼辦?相信正常人都知曉答案:避戰是上策、備戰是良策。真正要落實卻很難,這是因爲避戰、備戰講起來太輕鬆,但根本問題並未釐清,我們究竟爲何而戰?爲誰而戰?到底是誰在策動戰爭?這纔是如今國人難有共識、戰爭被異化爲選舉操作的本質。因此,臺灣真正要避戰謀和,必須要走出三大困境。
第一大困境,開啓臺海戰端的按鈕掌握在美國人手中。以8月裴洛西來臺爲例,事先傳出蔡政府曾向裴洛西傳達婉拒之意,但最終無濟於事,即便綠營內部也有不否認臺灣這次「贏了面子、輸了裡子」的聲音。這就牽扯到一個重要問題:當美國人「硬塞」給我們不想要的東西時,我們有討價還價的能力嗎?至少蔡政府給出的答案是否定的。
北京的和統路線並未改變,但以武遏獨的軍事選項始終保留。蔡政府固然不會修改憲法、兩岸條例中的「一國兩區」定位,公投臺獨更不符現實,臺灣自己不會製造法理臺獨的問題,但美國《臺灣政策法》等同於在國際空間層面將法理臺獨變爲現實,連拜登政府都表達了擔憂。換言之,如果美國國會用《臺灣政策法》幫臺灣宣佈獨立、把兩岸推向戰爭,蔡政府能做什麼呢?
用選票下架好戰民進黨
第二大困境,臺灣人民身處險境而完全不自知。「國安危機」4個字早已經聽出老繭,但深陷危機而不自知,纔是最真實的國安危機。再以今年8月中共軍演爲例,雖然共艦士兵遙望蘇澳的照片最終被鑑定爲「認知作戰」,但不可否認,解放軍公佈的演習範圍踏進我12浬領海,共艦抵近我24浬鄰接區。日方情資亦顯示8月軍演以後共艦已盤踞蘇澳外海「常駐」。蔡政府剛上任時大陸學者鼓吹的「圍而不打的北平模式」,已經上演了。
國防部長邱國正日前透露,我方已調整「第一擊」定義,只要共軍航空器飛入領空就算,一定會反制。邱部長應講清楚,此次調整是國軍自行決定嗎?民進黨國安高層有多少影響?美方有多少影響?如果真是這樣,那中共的「圍」和「打」也只剩一線之間了。臺灣的老百姓有幾個想要上戰場?有幾個能接受家破人亡?
第三大困境,臺灣社會對民進黨政府把臺灣推向戰爭的行爲束手無策。如今蔡政府將臺灣安危所託非人,任由國際政客拿臺灣作秀、當提款機。這本應是民意授權下政府任內的合法外交權力,卻淪爲臺灣人民無力阻止的憲政危機。臺灣的自由言論空間已經被蠶食,所幸還有選舉沒被沒收,用選票下架民進黨還存有可能。如果臺灣人民覺醒過來決定救自己、救臺灣,那就先從突破這一重困境開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