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以臺灣爲鑑,大陸應恢復青年失業率的發佈
大陸自8月起暫停發佈青年失業率,消息傳出,輿論譁然。圖/中新社
大陸國家統計局日前於說明國民經濟運行情況時表示,自今年8月份開始,全國青年人等分年齡段的城鎮調查失業率將暫停發佈,消息傳出,輿論譁然,不少報紙標題以「青年失業率蓋牌」加以揶揄。
何以暫停發佈?統計官員在記者會上有如下說明:「主要原因是,經濟社會在不斷髮展變化,統計工作需要不斷完善,勞動力調查統計也需要進一步健全優化,比如,近年城鎮青年人中,在校學生規模不斷擴大,2022年16~24歲城鎮青年有9,600多萬人,其中在校學生達到6,500多萬人。在校學生的主要任務是學習,畢業前尋找工作的學生是否應納入勞動力調查統計,社會各方面有不同的看法,需要進一步研究。再比如,隨着居民受教育水平提高,青年人在校學習時間增加,在勞動力調查統計中,對於青年人年齡範圍的界定,也需要進一步研究。」
上述說明,道出了兩個問題,第一是畢業前找工作的學生,該不該計入勞動力。第二,青年失業率究竟該界定在16~24歲或者更廣義一些,譬如有些國家、國際組織就界定在15~29歲。
先談第一個問題,何謂勞動力,依國際勞動統計定義,年滿15歲(或16歲),只要有找工作的事實,便屬勞動力,找到工作的是就業者,沒找到的自然就是失業者,此一標準,舉世皆然,因此這些畢業前找工作的學生,仍應納入勞動力。
第二個問題是年齡,青年是指16~24歲(15~24歲)?或者有別的標準?觀察各國及國際組織,並沒有一致的標準,OECD常以15~24歲失業率進行跨國青年失業率的比較,惟所發佈的青年尼特族統計,卻是15~29歲,而歐盟的青年失業率、部分工時及尼特族,經常把青年界定在15~29歲,美國則關注15~24歲。
以臺灣而言,勞動部設有「青年勞動統計年報」及「青年勞動統計查詢網」,同樣也是把青年失業率介定在15~29歲。事實上,15~24歲、15~29歲各有意義,前者可觀察甫踏出校園的青年,初次尋職的難易度,後者可以看出平均青年失業實況。從歷來統計可得出一個法則,當青年失業只是年齡問題,而非世代問題,並不可怕,這意思是15~24歲的失業率很高,但到了25~29歲就降下來了,到了30~34歲又進一步收歛,這就表示失業率的變化只是年齡問題,不足爲慮。回到統計的根本,失業率是爲了觀察就業市場的變化,若能增加25~29歲這一年齡層的失業率,青年失業率界定在16~29歲,同時公佈青年各段年齡的失業率,自然有助於瞭解真相。
依大陸統計局2021年以來的時間數列可以發現,全體失業率落在4.9~6.1%,今年7月是5.3%,比去年緩和,惟16~24歲這個年齡層的失業率自今年4月以來升逾20%,比去年同期高出2個百分點,至於25~59歲這個年齡層的失業率6月爲4.1%,算是疫情以來最低,這說明整體城鎮失業情況,沒有外界所認知的這麼嚴重。若能把目前兩段年齡層的分法(16~24歲、25~59歲)再分細一些,尤其是青年失業率再延伸25~29歲這一段,如此應該可以更完整呈現大陸青年失業的實況。
近年大陸官方統計有很大的進步,常上官網看數據者一定會察覺,過去難以下載的出進口統計,自2020年以來已可輕鬆下載EXCEL檔,此外總體經濟月資料、季資料、年資料的查詢也日趨完備,甚至總體指標說明會上的問答也如實呈現於網站。這些公開、透明讓大陸官方統計公信力逐年提升,惟公信力得之不易,流失卻在彈指之間,這次青年失業率暫停發佈,從外界反應即可明白,統計公信力已然受創。
臺灣早年的政府統計,算是有公信力的,但2000年11月無預警停止公佈消費信心調查統計,讓多數人開始懷疑政府統計,懷疑是一種情緒,很容易擴散到對所有數據的不信任,更糟的是,隨後國民生活指標、房地產景氣燈號等重要指標也重蹈覆轍,無預警停編,輿論爲之譁然,政府統計公信力搖搖欲墜,多少統計官員爲此扼腕不已。
此次,大陸官方暫停發佈青年失業率,雖已詳述原委,惟外界仍認爲這是蓋牌,嘲諷揶揄,此起彼落,對統計公信力的傷害,可想而知。大陸當局應以臺灣2000年以來統計部門一連串失策爲前車之鑑,儘速就前述失業率的兩項問題,秉持統計中立性,研提改善之道,最好在年底前就恢復青年失業率的發佈,惟其如此,統計公信力才得以恢復,國家統計也纔可謂真正的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