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瞭望|青春紅巖路,如何走好下一步?
來源:重慶日報
紅巖的紅裡,永遠有青春這份底色。
9月5日,由中央網信辦網絡傳播局指導,重慶市委網信辦、重慶市教委、共青團重慶市委、重慶紅巖文化中心、中共重慶市沙坪壩區委、重慶市沙坪壩區人民政府聯合主辦的“青春紅巖”網上主題宣傳活動在重慶1949大劇院啓動。接下來,活動還將通過大思政課、主題採訪、網絡精品展演等方式,展現紅巖的青春面貌。
一種精神,必將影響一代人。在今天,我們該如何立足重慶,面向青年,繼續開鑿紅巖精神的涌泉?
1985年10月,鄧穎超在紅巖村寫下“紅巖精神 永放光芒”,許多人不知道,鄧穎超還寫下了“重返紅巖”四個字。這是她作爲一個紅巖故人的思考。
今天,當我們再次回望,便不難發現,堅如磐石的理想信念、和衷共濟的愛國情懷、不折不撓的凜然鬥志、堅貞不屈的浩然正氣,紅巖的一系列精神偉力仍舊蓬勃,依然滋養着一代代青年。
做好思政育人這篇大文章,紅巖精神的火種才得以代代傳承。
活動啓動儀式上,重慶大中小學的學生們齊聚一堂,上了特別的“開學第一課”。課上,學生們站在不同的年齡視角求解紅巖精神,紅巖精神也在一次次提問中變得更加可感可親。
在重慶,這樣的“紅巖味”正越來越濃。截至2022年7月,重慶市87%的大中小學幼兒園已將紅巖精神傳承納入教育教學計劃,89%的學校圖書館配有紅巖系列圖書,70%的學校在校史陳列館中再現了紅巖革命英烈的英雄事蹟。
經由思政課的“小課堂”,青年與紅巖先輩隔空對話、“同此涼熱”。
歷史是最鮮活的教科書。毗鄰白公館、渣滓洞和歌樂山烈士陵園的四川外國語大學附屬小學裡,“小蘿蔔頭”的故事有了新講法。該校打造了小蘿蔔頭紅巖思政育人品牌,不僅引導學生走進紅巖歷史,讓學生有感而發,更開展“我與小蘿蔔頭比童年”等活動,激勵少年兒童有感而爲。
青年人講青年人的故事,自然“聲”入人心。拿此次活動開幕時演出的舞臺劇《重慶·1949》爲例,有媒體調查發現,其演員的平均年齡不過21歲。該劇從2021年起至今,已累計公演超2000場,“00後”“90後”佔觀衆的一半以上,70%的觀衆年齡在35歲以下,不斷刷新着紅巖“青春度”。
透過重慶社會的“大課堂”,紅巖與青年同步成長,讓青春更有力量。
習近平總書記曾對學校思政課建設作出重要指示,強調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爲力量根基。而立足紅巖精神,打造大思政課,要追求的“教育閉環”不僅在課堂上,也在廣袤的社會中。
眼下,重慶正在打造《行走·紅巖》系列思政實踐課,推出“紅色三巖”“行走紅巖”等6大門類研學課程和13條研學線路,把紅色教育基地變成實踐育人的“大課堂”,把陳列展品變成鑄魂育人的“活教材”,引領學生重走紅色足跡、追溯紅色記憶、傳承紅巖精神。
在今天的重慶,紅巖絕不只是一本可供翻閱的小說,一個旅行途中的地名,它更是一個無形的精神座標。無數青年經此出發,拔節孕穗、向上生長。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要看到,儘管紅巖主題展館人來人往,紅巖系列文藝作品常有上新,但紅巖精神的傳導依然存在既有“舒適圈”,怎樣讓紅巖精神鏈接更多青年,又該如何在新時代探究青春紅巖“是什麼”?
在重慶紅巖革命歷史博物館原館長、重慶兩江新區人和街道紅巖文化史料研究中心厲華工作室負責人厲華看來,對紅巖的歷史教育需要守正,需要規範性,但紅巖文化卻是與時代同頻,富有成長性的。傳播紅巖文化,關鍵在創新表達空間,匯聚官方、民間,甚至是境外的更多“好聲音”。
青春紅巖,是千萬臺“獨角戲”構成的“羣像劇”,歷史中如此,如今更是如此。
穿過歷史,一封封紅巖家書皆着筆“青春”:“莫要悲傷,有淚莫輕彈。你還年輕,你的幸福就是我的幸福。”王樸在獄中如是寫。“爲了免除下一代的苦難,我們願,願把這牢底坐穿!”何敬平的詩依然震撼人心。時下,類似的文物館藏正被不斷轉換成數字資源,讓紅巖先輩們的厚望更好觸達當下青年。
而在與活動啓幕同步發佈的MV《有我·正青春》裡,紅領巾、軍裝綠、消防藍、川劇彩……來自重慶各行各業各領域的青年異口同聲唱響紅巖精神。身份多元、背景多樣的青年,因爲同樣的認同走到一起,紅巖精神的傳承變得更具載體。
突破話語的圍牆,面向國際青年講中國故事,紅巖同樣是一張動人名片。
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期間,中共中央南方局外事組便在周恩來同志的親自領導下,以“宣傳出去,爭取過來”的外交工作方針,廣泛開展了國際統一戰線活動。一定程度上說,紅巖是中國外事工作不可或缺的搖籃。
在眼下的國際傳播中,紅巖也是開放重慶的鮮活側影。去年,薩爾瓦多駐華大使阿爾多·阿爾瓦雷斯率團來渝訪問,紅巖景區被他選爲重慶行的第一站。他說,歸國後,一定把紅巖的故事講給更多的人聽。
類似的小窗口越來越多,構成了重慶對外開放的大格局——上半年,從重慶口岸入境的外國人達8萬餘人次,同比上升3.6倍。越來越多的外國遊客也開始走進紅色景區,瞭解紅巖故事。讓紅巖文化走進更多國際友人的“朋友圈”,重慶與重慶青年有這樣的自信。
紅巖如何常讀常新?把紅巖精神滲透進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將會激勵青年邁出新一步,走好每一步,續寫更多新時代的青春故事。
胸懷紅巖精神,青年“怎麼辦”的答案,正在巴渝大地上被持續寫就。本次活動中,央媒、市媒、區媒、商媒、自媒“五媒聯動”報道團將深入沙坪壩區等9個區縣23個點位,挖掘紅巖精神在新時代的傳承與弘揚。
真實自有千鈞力,青春紅巖的好故事不需要粉飾。
村民覺得她沒“長醒”,父親覺得她讀了大學回家“丟人”,面對央視記者的鏡頭,潼南區嚴寨村90後黨支部書記歐敏幾度落淚,但她說,農村需要我們這樣的年輕人;而在45公里之外的潼南區雙江鎮,清華大學的畢業生張昇平整地、種苗、修排水溝、殺蟲,爲了帶動農戶種花椒增收,他把汗水灑在鄉村大地裡……
時下,重慶正着力打造新時代“紅巖先鋒”變革型組織,在鄉村振興、基層治理、城市更新等領域,以紅巖精神作爲引導變革的內驅動力。更多有淚有汗、有血有肉的新時代紅巖故事,將持續涌現。
紅巖是青春的旗幟,走好青春紅巖路,要凝聚團結有爲的青年力量。
紅巖精神是重慶城市精神的核心,而今日重慶,也爲青年提供了踐行紅巖精神的廣闊舞臺。
在政策上,重慶發佈了《百萬高校畢業生等青年留渝來渝就業創業行動計劃(2024—2027年)》,替青年要崗位、謀機會,爲青年來渝打通障礙;在文化上,沙坪壩區作爲紅巖精神的重要發祥地,也入選了全國青年發展型城市建設試點,“青和力”拉滿,也促進了紅巖精神的賡續傳承。
西南大學黨委副書記,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國家革命文物協同研究中心主任潘洵認爲,一系列針對青年人的規劃,是對紅巖精神的時代化闡釋、組織化融入,這將幫助紅巖精神煥發出新的強大生命力,喚醒更多青年。
風物長宜放眼量,青春的紅巖故事還在持續寫就,紅巖也將有更多青春的面孔。今天,我們將紅巖看作是青春的形容詞;明天,青春也將繼續賡續着紅巖的光輝,不斷書寫新的篇章。
(重慶瞭望伏一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