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視野-缺工孔急 大陸製造業長期的痛
最近大陸多地又出現「招工難」、「用工荒」現象,據陸媒報導,廣州市中大布匹市場附近的街道兩旁,近日擠滿了拿着樣衣、舉着招工牌子的製衣廠老闆,等着被來應徵的工人「挑選」。一些在現場招工的老闆說,當下急缺製衣工人,儘管薪水較往年提高近兩成,但站了幾天仍招不到幾個人。
這個現象不僅發生在製造業大省廣東,中國經濟網指出,在北京、山東、浙江等地,製造業熟練工與高端人才同樣緊缺,以前是老闆挑工人,現在是工人挑老闆。
度過疫情擾動的2020年上半年後,大陸製造業景氣近期出現明顯的復甦,而當全球大部份地區的製造業仍受疫情影響之際,大陸原可藉此機會擺脫中美貿易戰以來脫鉤斷鏈、產業外移的衝擊,重新鞏固「世界工廠」的地位,然而,長年干擾大陸製造業發展的缺工問題,卻在疫情之後愈加惡化,恐成爲大陸從「製造大國」邁向「製造強國」的絆腳石。
對許多臺商而言,兩岸缺工問題是老問題,而且如魔咒般的重複上演。1980年代臺灣勞工和環保意識高漲,工資不斷攀升,促使許多傳統制造業西進大陸投資,當時在大陸豐沛的「人口紅利」支持下,許多臺商成功地在大陸開闢了事業第二春。
然而,邁入千禧年之後,大陸勞工意識開始擡頭,因爲勞工權益受損和要求加薪而引爆的罷工事件此起彼落,2008年元旦開始上路的「勞動合同法」更成爲大陸勞資關係變化的轉折點,資方逐漸從強勢轉爲弱勢的一方。另一方面,勞工的薪資和「五險一金」等福利雖受到更多法律保障,但人力市場從製造業向服務業傾斜卻已走向不歸路,製造業缺工問題越來越嚴重、越來越難解決。
大陸人力市場出現如此「重服務輕製造」的變化,有長期的趨勢和短期的因素使然。從長期看,隨着大陸經濟快速發展,民衆注重生活品質更勝於加班賺更多錢,對於20至40歲的勞動市場主力,這個傾向尤其明顯,而傳統制造業的工作環境較差、作業單調、工時長、管理嚴格,且大多數工廠設在郊外工業圈,生活機能弱,已難以吸引年輕人就業。相較之下,工作地點多半在城市鬧區的服務業,上班時間相對自由、穿着更亮麗,下班時間還可以享有更多城市休閒娛樂,即便薪資可能給的較低、開銷更大,仍可吸引多數年輕人投入這塊職場。
導致製造業缺工的另一長期因素,是人口結構的變化。在長期實施一胎化政策下,大陸少子化問題嚴重,勞動人口逐漸老化,「人口紅利」正逐漸消失。
大陸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9年勞動人口減少89萬,已是連續八年下降;2019年出生率爲1.048%,創70年新低,2020年登記新生兒又比2019年減少170多萬,出生率可能已跌破1%。另外,大陸中央財經大學2020年公佈的報告顯示,從1985年至2018年,大陸勞動人口的平均年齡已從32.2歲提高到38.4歲。
大陸經濟結構的調整,也使製造業的用工缺口進一步惡化。在產業升級和擴大內需的政策推動下,服務業佔整體經濟總量的比重不斷提高,餐飲和互聯網等行業成爲就業市場的寵兒。
其中,互聯網衍生的電商、外賣、團購、共享經濟等新業態,開拓出巨大的就業市場空間,業者打着新經濟的旗號,自然吸引衆多年輕人投入。
以外賣平臺的騎手爲例,美團在2019年騎手總數達298.7萬人,比2018年成長23.3%;2020年上半年儘管受到疫情影響,美團騎手數仍達295萬人,年增16.4%。另一外賣平臺餓了麼的2020年騎手人數超過300萬,其中接近50%爲「90後」的年輕人。如此大批年輕人投入互聯網等服務業,也難怪製造業工廠招不到工人。
從近期看,2020年的疫情讓缺工問題雪上加霜。新冠疫情爆發後,各地嚴格的防疫管制措施,阻斷許多職工返回工廠的意願,轉而留在故鄉另覓工作,製造業缺工問題更加惡化。
不論是「十四五規劃」或「2035年遠景目標」,大陸政府一個重要目標就是要將晉身製造業強國,但上從高階管理和技術人才,下至生產線的作業員,人力資源總是製造業永續發展最重要一環,如何解決缺工這個長年問題,將是大陸製造業能否蛻變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