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視野-大陸互聯網行業 深陷漫漫長冬

大陸對互聯網行業的整頓行動,正一波波襲來,從最初針對螞蟻金服等科技金融領域的業務緊縮,接下來的「平臺二選一」等反壟斷行爲調查,再因滴滴境外上市引發大數據外流的資安疑慮,以及縮短青少年遊戲時間、針對線上教育平臺的整治,以及配合「共同富裕」的捐款和底層薪資調整,無不對互聯網產業帶來衝擊。

最近進入上市公司公佈2021年度財報的旺季,正好可以檢驗各家互聯網公司,2021年受到大陸政府監管對業績的影響。以BAT三巨頭來看,騰訊2021年全年營收年增16%、獲利(依照Non-IFRS,下同)僅年增1%,獲利增速是近十年最低的一年;阿里巴巴第三財季營收年增10%,獲利年減25%;一般認爲受到官方監管影響較小的百度,2021年全年營收年增16%、獲利大減41%。

一些互聯網業的後起之後,情況也好不到哪裡。外賣平臺巨頭美團2021年全年營收雖大增56%,但虧損多達人民幣(下同)235億元,而在2020年,美團獲利47億元。另一電商巨頭京東20121年營收年增27.59%,但獲利僅年增2.25%,且若以國際會計準則計算,還轉盈爲虧,虧損額達35.59億元,而上一年度該公司大賺494.1億元。

進入2022年之後,大陸互聯網企業的業績並無好轉跡象,工信部3月30日公佈的數據顯示,大陸互聯網企業的營收增速從2021年全年的兩成以上,降至2022年前兩月僅年增5.1%,獲利更從2021年的年增13.3%,降至2022年前兩月的年減7.4%。

除業績外,股價也可一探相關互聯網公司的慘況。以互聯網企業爲大宗的美股中概股,2021年表現慘淡,200多家中概股有八成在當年股價下跌,跌幅超過80%以上約40家,跌幅40%以上多達150家。整體中概股市值全年蒸發1/3,約7,600億美元。其中,阿里巴巴跌幅51%,愛奇藝跌幅76%。

邁入2022年之後,中概股的互聯網企業依舊委靡不振,尤其3月8日美國證交所(SEC)將百勝中國、百濟神州等五家中資上市公司列入退市風險名單之後,引爆新一波中概股大跌,互聯網企業成爲重災區,更波及港股重挫,使恆生指數一度下探28,000點區間。隨後SEC又將新浪微博、百度、愛奇藝等互聯網企業列入退市風險名單中,再次加深市場的疑慮。

依照美國2020年實施的「外國公司責任法案」要求,外國赴美上市公司如果連續三年未能通過美國上市公司會計監督管理委員會(PCAOB)的審查,SEC有權將其從美國交易所摘牌。目前中美監管單位正就此緊鑼密鼓協商,在雙方未達成協議之前,將是在美中概股的最大風險。

除了中美會計制度的分歧,大陸互聯網企業最大的風險還是在於持續不斷的大陸內部監管。從2020年底展開的整治互聯網行動,包括金融科技的業務緊縮、電商平臺的反壟斷調查、整頓網路遊戲產業,以及限制大數據出海所衍伸的互聯網企業境外上市問題等等,目前都仍是「進行式」,尚無畫下句點的跡象。

另從產業最近的一個現象,可以反映出互聯網業者對前景的悲觀氣氛,那就是各大平臺展開大規模裁員潮,包括阿里巴巴、騰訊、京東、滴滴等指標企業,均有相關的精簡人事動作,讓大陸互聯網行業繼續籠罩在監管風暴的陰霾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