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隻股閃崩40% 6億元定增被否 玩跨界還有"戲"嗎?
(原標題:股價閃崩40%,6億元定增被否,玩跨界的公司還有“戲”嗎?)
股價閃崩跌幅近四成的永和智控“雪上加霜”。12月28日,公司非公開發行股票的申請未獲證監會發審委放行。
永和智控股價走勢圖
根據今年3月發佈的定增預案,永和智控原本擬以10.06元/股的價格,向實際控制人曹德蒞定向發行股份,募集資金不超過6億元用於償還銀行貸款和補充流動資金,曹德蒞認購股份將鎖定36個月。
實控人掏腰包給上市公司“輸血”,何以遇坎?從監管關注點及公司反饋情況看,永和智控在易主及收購過程中的諸多操作疑竇重重,且大股東今年5月將所持上市公司全部29%股份質押給自然人,資金緊張可見一斑。
易主後“買買買”
公開資料並未披露永和智控定增被否的原因。
記者注意到,監管部門對永和智控的定增曾兩次提出反饋意見,並在發審委會議告知函中又提出多個問題。監管的主要聚焦點包括:曹德蒞收購永和智控控制權過程中的合法合規性;曹德蒞是否爲達州醫科、成都山水上酒店、昆明醫科的實際控制人或最終受益人;本次認購股份資金是否含有質押融資;曹德蒞先取得上市公司控股權再收購醫療資產等一系列安排是否屬於變相借殼上市等。
故事發端於一年前。2019年11月,成都美華對永和智控第一大股東永健控股增資2億元,間接獲上市公司29%的股權。與此同時,永和智控原實控人應雪青、陳先雲夫婦實際控制的迅成貿易、玉環永宏、永盛諮詢,不可撤銷地放棄其持有的永和智控股份對應的累計39.13%的表決權。交易達成後,曹德蒞成爲上市公司新任實控人。
2億元就拿一個殼?代價不止於此。曹德蒞取得控制權的同時,又向原實控人提供了5.75億元免息借款。
曹德蒞入主永和智控之後,迅速鎖定醫療產業作爲第二主業,新設了成都永和成、廈門永和、重慶華普等平臺實施資本運作。上市公司陸續以現金約2億元收購了達州醫科、成都山水上酒店,並擬出資1億元將昆明醫科收入囊中。與此同時,公司負債率快速提升。截至6月末,永和智控揹負銀行貸款2.7億元。其中,向民生銀行借入1.1億元併購貸款定向用於支付成都山水上和達州醫科股權收購款。
直接的懸疑,體現在相同的工商登記電話號碼上。收購過程中,中介機構經覈查存在前述公司與曹德蒞控制的企業工商登記電話號碼相同的情形。監管部門詢問,曹德蒞是否爲3家公司的實際控制人或最終受益人,與其股東是否存在委託持股、一致行動人或其他特殊利益安排關係等,收購資金是否最終流向曹德蒞或其指定人員。
在回覆中,公司對前述的疑問全盤否認。但是,幾個被印證的細節不容忽視:自然人於釗曾參與出資設立達州醫科及昆明醫科,於釗配偶劉煒系成都山水上被收購前的股東之一。曹德蒞、於釗二人於2011年10月共同參與投資大行廣澤,並於2017年10月通過大行廣澤出資設立東籬醫院,於釗於2018年8月將其所持正信普得的財產份額轉讓給曹德蒞。
據稱,兩人早先因朋友介紹共同參與醫療行業投資而結識,除上述共同投資、轉讓股權外,二人之間存在資金週轉拆借情況,截至回覆出具日,曹德蒞對於釗負有2700萬元個人借款。
另外,曹德蒞的另一“搭檔”、永和智控總經理鮮中東,曾是達州醫科、昆明醫科股東穿透後的上層出資人。
由此觀之,當事方雖極力否認,但籠罩在曹德蒞及3個併購標的之間的關係迷霧並未完全驅散。
資金承壓 股價閃崩
變相借殼、隱性關聯關係等疑雲之外,曹德蒞的資金狀況也備受關注。在公開資料中,曹德蒞具有較長的醫療、鐵路行業投資經歷,其家族控制的成都鐵山集團2019年產值達10億元。
但現實中,曹德蒞控制的永健控股於今年5月向自然人方東暉質押其持有的全部29%的上市公司股份,融資用於永健控股自身債務置換。
據上證報記者查詢,方東暉應是羅欣藥業(原東音股份)前實控人方秀寶之子。引人浮想聯翩的是,今年2月,方秀寶以10.269元/股的單價,從永和智控原實控人手中協議受讓了上市公司5%的股份。
有意思的是,同處浙江台州的東音股份與永和智控同於2016年4月登陸中小板,東音股份股票代碼爲002793,永和智控爲002795。同屬通用設備製造業的兩家公司,都在上市3年之後出讓控股權。後來,東音股份由羅欣藥業借殼上市,永和智控則易主給了曹德蒞,易主後的兩家公司均向醫療板塊拓展或轉型。
相較之下,曹德蒞掌舵下的永和智控處境不佳。今年前三季度,永和智控淨利下滑37%,且系列現金收購拉高了負債率,上市公司資產負債率從2019年末的約19%驟升至今年三季度末的42%。根據永和智控的戰略規劃,2020年至2022年,公司計劃收購或新設醫院家數預計不少於7家,資金缺口較大。
蹊蹺的是,12月16日,在毫無徵兆的狀況下,永和智控股價出現閃崩,連續兩個跌停後繼續下調,本月以來區間最大跌幅近40%。而在之前的11月18日,蘇輝鋒、方秀寶兩位持股比例均超5%的股東發佈了減持預告。12月16日股價閃崩之前,兩名股東均開始了第一筆減持,持股比例低於5%。
對於已將全部上市公司股權質押的曹德蒞而言,股價的每一次下調,都意味着資金風險的提升。同樣“缺錢”的實控人和上市公司,如何尋找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