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優質醫療惠及天山南北
編者按:今年是浙江省對口援疆20週年。20年間,浙江源源不斷派遣援疆幹部和技術人才,致力於受援地經濟、社會、文化、醫療等各項事業發展進步。跨越3800多公里的援助之情,綿延在天山兩岸。從去年開始,浙江開啓醫療人才“組團式”援疆模式,變過去零星選派轉爲組團選派,造血與輸血並重,極大提高了當地受援醫院的醫療服務和管理水平。此外,通過搭建遠程會診平臺,東部醫療資源正在無縫對接新疆當地醫院。
醫療援疆添新章
7月8日,瓜果飄香的豐收季節,天山南麓阿克蘇地區,由哈佛醫學院國際創傷與災難醫學研究院所、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一師醫院合作成立的“高級災難醫學救援中國培訓中心南疆分中心”正式揭牌。
該中心的落戶,讓擁有國際水平的浙醫二院急診學科將急診救治模式無縫對接到當地醫院,提升當地的創傷性急救醫療水平。浙醫二院院長王建安說,醫療援疆的意義,就在於依託浙江省優質醫療資源不斷提高新疆整體醫療水平,讓東部與西部能夠共享醫療發展成果。
當天,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還捐贈了一批便攜式B超、高流量給氧機等價值30萬元的急救設備以及書籍,以不斷提升急救人員的理論和實踐水平。
浙江省援疆指揮部人才與管理組副組長陳兵說,依託受援單位,將創傷性急救學科建設輻射到整個新疆地區,這是浙江“組團式”援疆的創新之舉。
自去年以來,浙江省開啓“組團式”醫療援疆模式,由之前選派專家分散到受援地不同醫院,改爲以團體形式重點扶植受援地區一兩家醫院,充分發揮援疆專家在不同學科上的優勢,以提升受援醫院整體醫療水平。
“組團式援疆,不僅發揮了團隊效果,也充分挖掘後方醫院的優勢資源,從幫扶學科建設,到逐步開展重大項目和基地建設,提升受援醫院整體水平,並進一步輻射到更遠的地區。”陳兵說。
組團援疆顯成效
今年2月,浙江共選派35名醫療人才分別援助阿克蘇地區第一人民醫院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一師醫院。其中,浙江大學15名專家“組團”對口援助新疆建設兵團第一師醫院。3個月來,第一師醫院的援疆專家先後指導醫院開展了21項醫療新技術,“新生兒臍靜脈置管術”“顱內動脈瘤支架輔助彈簧圈栓塞術”等技術填補了南疆地區醫療技術空白。
據統計,截至5月底,我省第二輪組團式援疆醫療隊開展門診3790餘人次、手術1362臺,講座240餘次,填補技術空白50項,建立師徒幫帶關係73人,開展基層義診41次,義診人數達1514人。
“能在家門口看專家,以前想都不敢想。現在醫療有了保障,日子一天比一天好。”當地小夥艾孜買提的父親說。不久前,艾孜買提因車禍造成頭面部重傷,出血量達4000毫升,第一師醫院急診科援疆專家張裕方與其他援疆專家同臺爲小夥做了手術,將他從死神之手拉了回來。
天山南北,各族人民的就醫環境正在悄然發生變化。
克拉瑪依位於北疆準格爾盆地西北緣,居住在克拉瑪依市中心醫院的ICU患者,經由全國首家eICU平臺(電子重症監護室),正時時享受到浙醫二院的優質醫護服務;南疆白水之城阿克蘇地區,阿瓦提縣的老百姓在家門口就能與浙大專家面對面,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一師醫院的急診救治率正在直線上升……
遠程會診再升級
變化背後,凝聚着我省醫療援疆的創新智慧以及援疆專家的集體心血。浙江與新疆,正在架起一座深厚的友誼橋樑,讓兩地居民“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
以克拉瑪依市爲例,若要到烏魯木齊就醫,要走上400公里路,更別提轉院到蘭州、西安了。而因援疆支持,遠程就醫讓距離不再成爲就醫障礙。
7月6日,位於新疆最北端的阿勒泰地區,有着13年糖尿病病史的73歲冠心病病人於梅,依託克拉瑪依市中心醫院遠程會診平臺,接受遠在浙醫二院的心臟中心副主任項美香教授與心臟大血管外科主任董愛強教授集體會診。兩位專家通過智慧醫療平臺爲老人制定了綜合治療方案。
智慧醫療新平臺是浙醫二院和浙報集團共同打造、浙二網絡醫學中心推出的最新產品,提供面對醫療機構的遠程會診等功能,不僅可實現單純的視頻交流,還可時時監測患者的所有信息數據:姓名、年齡、影像資料、術中情況……相對於以前“口述”或“傳真”的遠程會診方式,效率提高近一倍。
除數據共享外,新平臺還讓醫生擺脫了空間限制,一部手機即可搞定遠程會診。“有了手機移動端的會診平臺,我就能在手術間隙進行會診了!”浙醫二院肝膽胰外科副主任白雪莉教授這兩天通過手機平臺會診了一位克拉瑪依的膽管癌患者。
去年11月,浙醫二院與新疆克拉瑪依市中心醫院聯合搭建遠程會診平臺,共合作完成120餘場遠程醫療會診,而克拉瑪依市中心醫院更是將遠程會診輻射到周邊37家醫院,這意味着克拉瑪依周邊方圓千百里的患者,都能通過遠程會診平臺實現與浙江優質醫療資源的無縫對接。
值得一提的是,在遠程會診平臺的基礎上,浙醫二院還與克拉瑪依市中心醫院建立了全國首家eICU,讓遠程會診不再停留在某一時刻,而是治病救人的全過程。
遠程就醫的“紅利”正在成爲天山南北居民的“標配”,讓東部與西部時時對話,共享醫療發展成果。而這些,僅僅只是開始。(本報記者 李文芳 通訊員 方 序 鄭芬芳 魯 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