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的師生距離才最美

隨着高考的臨近,教師如何陪伴學生,如何在最後關頭爲學生複習再添一把力,不僅關係到最終的應試發揮,也關乎學生的心理狀態。據媒體報道江蘇一所中學高三班主任辦公桌搬進教室,沒課就會陪學生,幫他們輔導。還有一所學校的高三教師利用學生自習時間,在走廊上爲學生答疑,有的老師待到晚上10點多才走。

無論是班主任在教室辦公,還是高三老師在走廊上爲學生答疑,師生之間的距離前所未有的“近”。其目的不僅是爲了方便答疑解惑,還可以給學生安全感,從而讓他們以更好的姿態迎接高考。

人與人之間最好的交往,就是保持適當的距離。那麼老師和學生最合適的距離是多少?其實,關鍵在於學生怎麼看。如果學生覺得老師在高三的最後衝刺階段,在教室裡“坐鎮”,更具安全感,心裡更有底,那麼這種拉近距離的方式就是可取的。如果學生覺得班主任在教室裡很不自在,心情無法放鬆,那麼效果就適得其反。

當下,有些學校在教室中安裝了攝像頭,即便教師不在教室裡,對於學生的舉動也是一清二楚。雖然這種監控距離離學生較“遠”,同樣可能影響學生的心理狀態。

老師和學生不是不需要“距離”,也不是不需要“邊界”,距離是可以縮短的,“邊界”也是可以移動的。白天上課,學生沒有多少時間提問,而晚上老師在走廊上像醫生坐診一樣爲學生解疑答惑,學生自然是求之不得。師生之間的“距離”近了,師生的感情也更融洽。

師生之間的距離如果太遠,會產生隔膜;如果太近,會產生審美疲勞。不合適的距離,會有諸多後遺症,會導致師生關係的不穩定。什麼樣的師生距離才最美的?就是以學生的需求爲起點。當學生需要老師時,老師能夠在目力所及的範圍之內;當學生需要表揚時,教師的點贊也能及時出現。

師生之間的距離因人而異,因時間而異,因事情而異。師生距離讓學生覺得剛剛好,多一步覺得遠了,少一步覺得近了,這纔是最美的師生距離。這不該只在高三學生身上體現,也不該只是高三老師的“專利”。(王軍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