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線教育防“坑”防“套路”

廣州互聯網法院三年審理相關案件175件

廣州青年報訊 (見習記者 王晨輝 通訊員 劉夢薇)想學點新技能?考公上岸想刷題?學語言、學畫畫、學法律、學編程……網上課程越來越成爲年輕人繼續教育的首選,但在線教育引發的糾紛也越來越多。廣州互聯網法院近日通報了涉在線教育案件審理情況,顯示從2019年起案件數量呈現爆發式增長。

報告顯示,近三年以來,廣州互聯網法院共受理涉在線教育網絡服務合同糾紛案件175件,其中2019年、2020年、2021年分別受理3、12、160件,逐年遞增。

有學員交了學費,卻發現合同條款裡“暗藏玄機”;高價分期購買了課程,學着學着竟然停更了!申請退費時,發現“不符合退款條件”;在線教育機構無教學資格,還宣稱能幫僞造“畢業證”……涉案在線教育機構99.4%爲成人自考大專、自考本科在線輔導機構,所涉及學科包括公共管理類、工商管理類、語言文學類等十幾個類別,其中公共管理類(行政管理)佔比44.6%。在接受在線教育服務的人羣中,整體年齡偏年輕化,學歷普遍偏低,法律知識單薄,維權意識差,舉證能力弱,往往在權利受到侵害之後發生無法舉證的情況。

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12月中國在線教育用戶規模達到3.42億,據艾媒諮詢預測,2021年中國在線教育用戶規模將達4.46億人。據廣州互聯網法院相關負責人介紹,從目前審理的涉在線教育案件看,暴露出的問題主要包括虛假宣傳、誘導貸款、過度營銷、技術故障頻發、授課質量不高、服務體驗不佳、捲款跑路、維權困難等。這些問題如不能得到切實解決,可能會損害廣大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相關鏈接四層“套路”大揭秘

一些在線教育機構聲稱能夠幫助年輕人“圓夢”,而實際上卻在一步步引誘他們掉入“消費陷阱”,常見“套路”通常有四層:

1、以誇張廣告吸引眼球、製造焦慮。

某些在線教育機構通過大量投放廣告彈窗、公衆號推文、微博廣告、百度搜索廣告等方式,運用“與XXX大學合作”“新用戶僅需XX元”“您的4名好友已搶購成功,點我搶報”“機會不多,馬上報名”等誇張的宣傳話術製造焦慮情緒,渲染緊張氣氛,進而引誘消費者報名。

2、隱瞞真實辦學資質進行虛假宣傳。

某些在線教育機構有意隱瞞真實情況,如沒有依法進行審批、登記,授課教師不具備教師資格或達不到相應的教學水平等事實。再利用P圖等技術處理方式製造虛假辦學資質、教學經驗、成功案例等。

3、價格不公開透明、暗含分期貸款。

某些在線教育機構利用令人容易產生誤解的價格引誘消費者報名,而實際上,相關課程均未以宣傳中標示的價格進行過交易。同時,一些機構還會主動推薦消費者通過向第三方借貸平臺貸款來負擔高價的課程。

4、合同隱藏格式條款、霸王條款。

一些在線教育機構會在合同或協議中設置格式條款甚或霸王條款,如減輕在線教育機構責任、加重消費者責任、排除消費者主要權利等的條款。在籤合同時,合同往往以摺疊隱藏形式出現。

防範“套路”五步走

廣州互聯網法院法官李朋審理過大量“在線教育”網絡服務合同糾紛案件。他表示,在線教育“套路”深,感到猶疑時可牢記“防範五步走”,即可識破常見圈套。

第一步,增強維權意識。

在報名、籤合同、交學費以及後續上課時均需提高警惕,仔細覈實機構資質和教師資格,在與銷售人員溝通交流時隨時保存證據,通過文字、照片、錄音等方式及時留存。

第二步,加強信息收集。

可通過官方渠道查看在線教育機構的企業名稱、統一社會信用代碼證、營業地址、聯繫方式等主體信息來確認該機構是否具有合法資質,還可以通過加入同學交流羣來獲取更多信息。

第三步,仔細審查合同條款。

在簽訂合同之前要仔細查看合同條款,警惕合同中的格式條款和霸王條款。重點關注退費條款和違約責任條款,比如合同中寫明“非機構原因不予退費”,可以在交費前與機構重新溝通退款事由。

第四步,根據自身需求選擇課程。

選擇課程時可以綜合考慮學時、費用、難易程度,不要輕易選擇學習時間過長、學習內容過多的班型。在交費時要注意看清是否選擇了貸款分期。

第五步,合理舉證及時維權。

當發現權益受到侵害時,可通過12315投訴平臺投訴舉報等方式維權。當上述投訴與舉報途徑無法解決問題時,可向法院提起訴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