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莫桑比克跟着小鳥獵蜂蜜
【環球時報特約記者呂憲】國際知名期刊《地質學》不久前發表文章稱,以人類活動爲主因的多種原因將導致地球或將面臨第六次生物大滅絕。在人類和野生動植物的共存共生歷史上,鮮有動物和人類自覺合作實現共贏的例子。不過,筆者在莫桑比克意外發現一種神奇的鳥類——黑喉響蜜鴷,它不經任何馴化及訓練,就能帶領人們找到蜂蜜,堪稱“人鳥合作”的獨特典範。
尋獲蜂蜜的天使
黑喉響蜜鴷是生活於南撒哈拉稀疏叢林地帶的一種鳥類,長約20釐米,重約50克,在喉部有一塊黑斑。它平時以捕食昆蟲爲食,但是甜蜜的蜂蠟纔是它們食譜上最受青睞的大菜。黑喉響蜜鴷無力挑戰攻擊性極強的野蜂,於是它進化出一種獨門本領——在發現蜂巢時,會發出叫聲吸引喜愛吃蜂蜜的蜜獾前來破壞蜂巢,等蜜獾吃飽離開,剩下的蜂蜜、蜂蠟及蜂蛹就變成黑喉響蜜鴷的美餐。
不過,貪吃的黑喉響蜜鴷很清楚,要吃到蜂蠟,人類纔是最得力的助手。在莫桑比克的尼亞薩國家保護區,筆者跟隨堯族人奧蘭多體驗了一把絕無僅有的“獵蜜”經歷。奧蘭多和同伴一邊走向叢林一邊用嘴發出類似鳥叫的口哨聲,大約25分鐘後,一陣清脆的吱吱鳥叫加咕嚕聲從遠處傳來。“有一隻黑喉響蜜鴷迴應我們了!”奧蘭多興奮地說道,並和小鳥繼續用口哨和吱吱加咕嚕的聲音對話。小鳥從樹枝飛落地面,接着又飛向另一片叢林,奧蘭多緊跟小鳥快速前進。走了大約800米,這隻黑喉響蜜鴷突然停在枝頭急促快叫,奧蘭多和同伴左右查看,終於在樹幹上找到一處頗爲隱蔽的蜂巢出口。
奧蘭多爬上大樹點燃了油脂和植物,野蜂經不住煙火燻烤,數分鐘後紛紛飛離。奧蘭多趁機砍下一大塊蜂蠟,碾碎後將裡面的蜂蜜裝進玻璃罐。當我們將芳香的蜂蜜放入口中時,每個人臉上都流露出滿足的微笑。奧蘭多說,能成功獲得蜂蜜,“小天使”黑喉響蜜鴷功不可沒,它好像一個老練的嚮導帶領大家找到蜜源。我們把碎蜂蠟撒在地上以示感謝,黑喉響蜜鴷也毫不謙讓地飛下來大快朵頤起來。我後來上網查詢黑喉響蜜鴷的資料,恍然發現它的拉丁學名是“指引者”,而在英語裡它的名字直譯過來就是“蜂蜜嚮導”。
殘害雛鳥的殺手
“蜂蜜嚮導”黑喉響蜜鴷與人類構建起互利關係由來已久,歷史上葡萄牙神父在1588年首次用文字記載了他在葡屬東非(今莫桑比克)觀察到的“人鳥獵蜜”場景。科學家猜測在人類掌握取火技術後,就誕生了這種獨一無二的合作模式。
黑喉響蜜鴷是人類眼裡的“天使嚮導”,不過它並不會築巢孵蛋,也不願餵養幼鳥。動物學家在近年才揭開它的“魔鬼成長秘密”。在當地綠喉蜂虎鳥埋頭伸進岩土裡掘洞建巢之時,奧蘭多指引我看一隻正在樹上暗中觀察的黑喉響蜜鴷雌鳥。綠喉蜂虎鳥夫婦雙雙外出後,黑喉響蜜鴷竟然突然鑽進了土洞。原來,它要偷偷地將蛋產在別人的巢中。奧蘭多稱,黑喉響蜜鴷幼鳥通常早於綠喉蜂虎幼鳥出殼,先接受餵食。待綠喉蜂虎幼鳥破殼之後,黑喉響蜜鴷幼鳥就會毫不猶豫地啄擊後者,剛出世的小雛鳥沒有一絲抵抗之力,很快死去。
科學家在土洞中安置隱藏攝像頭研究黑喉響蜜鴷的行爲,他們的實驗恰恰證明了當地人的猜測:由於綠喉蜂虎鳥無法在土洞的黑暗環境裡分辨鳥卵歸屬,代替黑喉響蜜鴷孵出了幼鳥。然而,黑喉響蜜鴷幼鳥不僅冒名頂替他人子女還具有進攻天性。它的鳥喙尖端長着鉤子,尚未睜眼就能在暗中快速啄死其他幼鳥,堪稱“雛鳥殺手”。等到兩週大時間,寄養家庭的弟弟妹妹被逐一趕盡殺絕,鳥喙尖端的鉤子也慢慢消失了。就這樣,奇特的進化屬性讓黑喉響蜜鴷幼鳥從小獨享着寄養父母全部關愛,最終成爲人類眼中的“天使”。
奧蘭多說,除了綠喉蜂虎鳥之外,斑魚狗翠鳥及燕子的巢也常遭到黑喉響蜜鴷的侵佔。儘管它的幼年經歷讓人“毛骨悚然”,但這卻是“蜜蜂嚮導”成長的必經之路。對此,大多數當地人認爲,如果因爲黑喉響蜜鴷的殘忍而放棄與它合作獵取蜂蜜,那纔是人類“不可估量”的損失。
不總成功的投機者
由於“魔鬼”一面鮮爲人知,黑喉響蜜鴷一直很受非洲許多部族的喜愛和尊敬。世代流傳下來的“人鳥聯合獵蜜”效率也越來越高,在黑喉響蜜鴷的指引下,人們尋找蜂蜜有75%的成功概率。不過,一位老者也告訴我,找到蜂蜜後一定不能忘記犒勞小鳥,“否則黑喉響蜜鴷日後會進行報復,變得很危險”。此外,黑喉響蜜鴷幼鳥在寄養家庭的命運也並非總是一帆風順,如果雌鳥產卵時間太晚,那麼黑喉響蜜鴷幼鳥破殼之時其他幼鳥已經先行發育,就算特別好戰,面對更爲強壯的“哥哥姐姐”,它幾乎註定只有死路一條。
因爲能帶領人類尋獲蜂蜜而名氣大增的黑喉響蜜鴷登上了肯尼亞和博茨瓦納的郵票。津巴布韋一家旅行社、坦桑尼亞一個旅行基金會和南非的一個露營地也都以黑喉響蜜鴷作爲名字。就連當地的蜂蠟軟膏、蜂膠滴劑等特產也用黑喉響蜜鴷圖案爲產品註冊了商標。這些都讓人切實感受到了黑喉響蜜鴷在非洲的受歡迎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