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觀測到450餘種鳥類 佔全國鳥類種數近1/3
白頭鵯
南京紅山森林動物園有一隻特別的鳥——“小白”,它出生不久就與媽媽失散,被市民送來動物園。如今,“小白”已是一歲多的成年鳥,總還把動物園當作自己的家,每天來回三五趟。
江蘇省觀測到450餘種鳥類,佔全國鳥類種數近1/3。隨着城市的發展、生態環境的變化,人與鳥共享城市已經是常態。作爲鄰居,我們應該如何和諧共生?
“留級生”: 救護與放歸
“‘小白’哪兒去了?”“剛剛切料時,它還回來吃過下午茶。”在紅山森林動物園,如果問起“小白”,一定會有人滿臉寵溺地告訴你:“剛見過它,又走了,下次不知道什麼時候回來。”
新華日報記者在紅山森林動物園野生動物收容救護中心見到“小白”——一種在江蘇省頗爲常見的鳥類白頭鵯。救護中心陳師傅給尚在救護中心“學習”的野生動物們準備伙食時,“小白”不請自來,探探腦袋,毫不客氣地自顧自吃起來。“它老是這麼幹!”陳師傅嗔怪。
“‘小白’會留下來,完全是巧合。”救護中心技術主管陳月龍介紹。2020年4月,“小白”還是雛鳥,幾乎沒有羽毛,救護中心一點點喂大它。養到可以迴歸自然時,它卻因意外折損飛羽,只能繼續養着。可等飛羽養好,“小白”已經錯失融入同伴的最佳機會。就這樣,“小白”成了動物園的“留級生”。
不久前,救護中心歡送的“畢業生”林雕,身體素質優秀,“害怕人類”,完全符合迴歸自然的標準。“小白”身體考覈也達標,但對人類毫無畏懼,在心智認知上“搞不準自己的定位”。現在,“小白”每天不定期回來三五次,每次十多分鐘。
陳月龍介紹,救護中心去年共收留900多隻野生動物,救助過程中,他們會特別注意避免它們親近人類。例如,2020年救護中心接收了四五十隻斑頭鵂鶹,工作人員將它們放在一起照護,儘量減少人爲接觸,保持它們的野性。因此,救護中心極少有“留級生”,只要符合要求都會放歸野外。
“小白”這樣的野生動物可以和人類共享城市空間嗎?陳月龍認爲,野生動物和人類的距離,取決於人類對它們的友好程度,如果人類對野生動物越來越友好,野生動物也可以和人類共享自然資源。
“小白”不害怕人類,給了救護中心近距離觀察白頭鵯的機會。通過觀察它的糞便等情況,救護中心發現“小白”回來次數很多,但每次逗留時間變短,且開始擁有野外覓食的能力。“期待它在不斷成長中和周圍鳥類有更多接觸,融入野生動物的世界。”陳月龍說。
紅山森林動物園園長沈志軍介紹,4月22日,南京市“愛鳥周”啓動,紅山動物園舉辦以“愛鳥護鳥、萬物和諧”爲主題的活動,除了“助它重返自然”野生動物救護活動,還組織50名觀鳥愛好者,分組在紫金山、六合溼地、魚嘴公園等適宜野生鳥類生存的地點開展爲期24小時的鳥類集中觀測活動,旨在增進市民對於野生動物尤其是鳥類的瞭解,宣傳愛鳥護鳥理念,增強市民生態意識,促進生物多樣性保護。
“近年來,江蘇努力爲鳥類生存營造良好生態環境。”南京市綠化園林局局長周雯介紹,2010年至今,南京市累計完成綠化造林11.5萬畝、修復沿江溼地7600餘畝。2020年,南京市沿江造林4000餘畝,林木覆蓋率和自然溼地保護率均位居全省第一。
觀鳥人:重新發現自然
有這樣一羣人,他們常年穿行於密林深處或溪流草叢間,只爲尋找林間枝頭那些可愛的鳥兒。他們眼觀六路、耳聽八方,不僅能用望遠鏡、長焦相機發現鳥類行蹤,更能憑聽覺辨識不同鳥類的叫聲……他們,是觀鳥愛好者,常常自稱“鳥人”。
4月底的一天,傍晚6點,天色漸黑,南京中山植物園內,一場無聲的競賽正悄然展開。在這場“震旦杯”城市觀鳥大賽中,10支由專業“鳥友”組成的參賽隊伍,在24小時之內分別前往南京市內各區的觀測點,蒐集鳥類品種,統計本地鳥類動態。
在中山植物園薔薇園,新華日報記者見到了選手劉曉。作爲組長的劉曉,不時舉起望遠鏡眺望樹枝、環視草地,期望找到被業內人士稱爲“高光鳥”“至尊鳥”的珍稀鳥類。“快看,那裡有隻紅嘴藍鵲。”劉曉伸手指向遠處,同行的兩名隊員立即端起相機,順着方向記錄下這隻鵲鳥的形象。
夜色漸深,茂密的樹林裡看不到任何光亮,比賽仍在繼續。“晚上觀鳥只能用耳朵聽。”聞聲識鳥是劉曉的強項,有6年觀鳥經驗的她,已經能從叫聲中分辨出不少鳥類。夜晚帶隊行進,劉曉會提醒隊員放輕腳步、小聲交流,以免驚擾到枝頭的鳥兒。在一棵杉樹下,劉曉停下腳步,把耳朵靠近樹幹,“聽!這叫聲的諧音像不像‘胃潰瘍’?這是鷹鵑。”“這叫聲像不像‘苦哈哈’?這是噪鵑。”“聽這聲音,是兩隻黑臉噪鶥在打架呢。”
24小時的比賽,白天黑夜連軸轉,平均一個點位停留不超過5分鐘,強度很大,劉曉卻樂在其中。劉曉是一名網絡工程師,“我工作中常常久坐,當初觀鳥是爲了治療頸椎病,舒緩身心,沒想到接觸之後一發不可收拾,從此愛上了這項活動。”劉曉說,觀鳥滿足了她的探索欲、發現欲,讓她感受到每一種生命都是獨特的、值得欣賞的存在。
“這藍白相間的羽毛,是喜鵲嗎?”“不是哦,這是鵲鴝,和喜鵲長得很像。”4月21日,南京市北京東路小學紅山分校舉行觀鳥宣講會,臺上臺下熱烈互動。活動主講人是90後觀鳥人高原,河海大學思政專業的一名研二學生。
高原的觀鳥生涯,要從學校裡的一片草坪說起。“這片草坪是我每天往返宿舍和教室的必經之路,無數次從旁邊路過,我都覺得它平平無奇。直到有一次,我在上面看見了一隻黑色的鳥兒。”
“這隻鳥一身烏黑的羽毛,眼圈是漂亮的金色,它把頭伸進草叢,似乎在尋找什麼。”高原蹲下觀察,只見鳥的嘴裡叼着一條蚯蚓,“它身體後傾,兩腿蹬直,拼盡全力把蚯蚓從土裡向外拽。”回到宿舍,高原對鳥和蚯蚓的“生死拔河”念念不忘,上網搜了好久才知道這種鳥叫“烏鶇”。“原來我們身邊,除了麻雀、燕子、喜鵲,還有這麼多我們不知道的鳥類。”
高原說,鳥的形態和顏色是最吸引他的地方。“鳥的毛色搭配有千萬種,比如白頸鴉通體烏黑,唯獨脖頸處是一圈白色,懷氏虎鶇黑黃相間的羽毛就像老虎的斑紋,還有藍喉擬啄木鳥毛色是‘紅配綠’,這種在人類世界裡豔俗的搭配,在鳥的身上卻異常清麗。”
“觀鳥的目的,科學研究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喚醒我們身上的博物學精神,也就是對大自然的觀察、關注和愛護。”高原介紹,觀鳥活動起源於18世紀的英國,其初衷就是讓人們脫離固有的生活系統,重新發現自然,體驗自然界中的精彩和美。
“大數據”:人鳥關係更和諧
根據江蘇觀鳥會近年觀察,南京市內能見到的鳥類有340種,其中中華秋沙鴨、黑鸛、白鶴、白尾海雕、白頭鶴5種屬於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小天鵝、鴛鴦、林雕、斑頭鵂鶹等46種屬於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具備16年觀鳥經驗的江蘇觀鳥會會長辛夷介紹說,南京常見鳥類如麻雀、喜鵲、斑鳩、紅嘴藍鵲、白頭鵯、烏鶇等,在城市裡遇見率也較高。
江蘇省13個設區市,南京、鹽城、南通觀測到的鳥類種屬位居前三。南京林業大學生物與環境學院教授魯長虎介紹,鹽城溼地珍禽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大豐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等,有豐富的沿海灘塗,適合鳥類生存。長江、秦淮河、滁河、玄武湖、莫愁湖、石臼湖、固城湖等溼地也吸引大量水鳥。老山林區的林鳥,七里河、滁河溼地以及石臼湖的水鳥構成南京市郊區鳥類的主體。
南京市內有鐘山、清涼山、將軍山、湯山、棲霞山等,溧水境內有茅山山脈,浦口境內有老山山脈,天然的林地爲鳥類提供良好的棲息地。隨着紫金山、老山等地的森林資源得到有效保護,一些林地鳥類開始出現,如黑領噪鶥、棕噪鶥等,在老山還發現了仙八色鶇、小鴉鵑等世界瀕危鳥類。
近年來,全國觀鳥人數量逐漸變多,帶來日益完善的鳥類數據。至2020年底,有近1.5萬名包括觀鳥愛好者、科研人員、一線自然保護人員在內的活躍用戶,記錄涉及1321種在中國有分佈的鳥類,記錄地點涉及全國71.44%的縣級行政單位。2018年、2019年、2020年新增觀鳥記錄數分別達26.9萬、18.4萬、37.7萬條。
“人類和自然的和諧共存,是城市發展必須正視的難題。”魯長虎說,觀鳥人數量增多是一個符號、一個縮影,背後顯示出社會對鳥類、對自然的保護意識普遍提高。近年來,城市綠化率有所提高,更加重視溼地保護,這些都爲鳥類和人類和諧相處提供良好條件。(新華日報 記者 劉春 金亦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