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20分增大腦認知效用2小時!一張表解答運動提升記憶力
文/陳蔚承 圖/pixabay
美國衛生及人類服務部(U.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在暌違10年後於2018年11月頒佈最新之美國國民身體活動指引方針(Physical Activity Guidelines for Americans)第二版,成爲國際間運動甚至是公共衛生的重要盛事。
在此最新的身體活動指引方針中,不僅確認更多身體活動與運動(exercise)對於身心之效益,如減少焦慮、憂鬱和增進睡眠等,該指引方針還提出了過去前所未有的主題,包括運動對認知功能與大腦健康正面效益之科學證據。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特聘教授張育愷滿臉興奮地說,「這是國家層級運動相關指引方針中,首次提到運動和大腦認知的關係,是相當重大的突破」,而張育愷的學術研究範疇,就是運動與大腦認知的關係,特別是「急性運動(acute exercise)」。
「急性運動就是一次性的運動,」張育愷指出,相較於慢性運動(chronic exercise),即經常性,或較爲長期性的運動,急性運動是指一次性或是僅做單次的運動。有趣的是,不僅是長期運動,即便是單次運動也有效益。
他於美國攻讀博士學位期間,師從北卡羅來納大學格林斯伯勒分校(UNCG)人體運動學系艾特納教授(Jennifer Etnier)。艾特納曾於1997出版國際間首篇運動與認知功能的整合研究,在分析當時近200份份的科學研究後,確認運動跟認知功能有顯著的正向影響,揭開了運動與認知功能研究風潮序幕。
2013年一份研究顯示,慢性有氧健身運動如跑步、游泳、自行車,以及重量訓練等皆能促進大腦在額葉、枕葉、顳葉等七個部位的體積和密度,意味着長期運動後,大腦神經傳導效能和功能較佳,而該些腦區所代表的認知功能如記憶力、學習力、語言處理、情緒處理亦有較佳表現。
(圖片來源:pixabay)
那麼急性運動呢?根據張育愷在2012年更進一步的國際整合分析研究,「急性健身運動無論在運動當中、立即結束後、及結束後一小段時間,皆有正面效益,其中之效益不僅發現在專注力、記憶力等,甚至還包括執行功能(executive function)等高階的認知功能。
此外他於2017年發表在《心理生理學(psychophysiology)》的研究進一步發現,比起不運動的參與者,參與一次性的有氧運動20至30分鐘不僅使得認知功能行爲表現變佳,許多與認知功能有關連的大腦區域也被活化。
但必須注意的是,雖然急性、慢性健身運動都能改善認知功能或大腦健康,但慢性健身運動較能改變長期的大腦結構,而急性健身運動則能改變較短暫的認知或大腦功能之狀態。亦即急性、慢性健身運動的效應不同,參與者可以依此選擇如何做出最有效率之運動內容。
哪些急性運動有幫助呢?張育愷指出,有氧運動對各年齡層都有幫助,而重量訓練對中老年人可能更爲顯著,不過他也說明如果可以,有氧運動建議需納入運動課程中。事實上,在運動指引方針中也指出,一週內最好可從事有氧運動至少150分。若一次從事20-30分,即一週最好有5至7天的有氧運動。
至於運動強度及該運動多久,如果是一次性的急性運動,研究發現中等運動強度運動最好。「對年輕人而言,每次20-30分鐘即能改善大腦認知功能,且效益能持續60至120分鐘,所以我在演講或做研究前,我都會去運動一下,讓自己的思緒和邏輯都更清晰」張育愷說。
虛線爲低階認知功能:下意識的反射能力,如看到紅燈停、看到綠燈行。
實線爲高階認知功能:抑制或轉換的能力,如思考什麼該做或不該做、不受外界干擾地執行工作、跳脫思考框架、快速變換工作目標和節奏、思考及規劃接來下要做的事情。
由圖可知,運動20分鐘對高、低階認知功能的改善程度最高。
對銀髮族也是如此。根據張育愷於2018年在《臨牀醫學期刊(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發表的研究,以60歲的中老年人爲對象發現,中等強度運動20至30分鐘的效果跟45至55分鐘的效果差不多。
因此針對沒有運動習慣的中老年人,那麼建議20-30分鐘就可以了,如果有運動習慣或體能可負荷時,那麼45-55分鐘是可以考量的。張育愷說:「雖然45分鐘對大腦認知的效益跟20至30分鐘差不多,但如心肺、肌耐力可能有更多幫助的。」
運動20-30分鐘與運動45-55分鐘,對增進中老年人大腦低階與高階認知能力的效果差不多。
急性運動最棒的地方是讓人養成運動習慣。張育愷指出,很多人聽到運動要養成習慣、每次要運動很久纔有效,而根據研究顯示,長期運動必須要每次運動45至60分鐘、持續4至26周纔會有效果,這樣反而會降低運動意願,「所以只要想着,我做一次20分鐘的運動就對身體有幫助」,門檻降低、願意踏出第一步,纔有養成習慣的可能性。
只要能養成習慣,運動對生理和大腦認知都有相當大的幫助。單次運動對增進大腦認知的效用約2小時,但一旦變成習慣,認知功能進步的效果即能維持,「從單次累積成長期運動,大腦、心肺、肌肉能力都會提升,所以急性運動可說是養成習慣的第一步,」張育愷說。
張育愷指出,運動強度不是「那個運動本來就是那個強度,而是用心率來看,」同樣的走路,同樣時間內,散步、健走、競走強度就不同,但每個人的體能有異,該如何計算運動強度?可用最大心跳率的百分比來計算。
根據美國運動醫學會(ACSM)的公式(220-年齡) x運動強度百分比= 目標心跳率數。
非常輕(<57%)
輕度(57%-64%)
中度(64%-76%)
高度(76%-96%)
極高(>96%)
如果今天是一位50歲的中年人想改善的是大腦認知功能,做中等強度運動:
220-50=170
乘上運動強度百分比64%-76%區間的數字,建議可以先從64%來算再慢慢增加。
170x64%=109
知道心跳之後,在運動時可以隨時監測自己的心跳,很多跑步的人邊跑邊看穿戴裝置就是在看自己的心率;或是停下來計算,如果以上數每分鐘109下來計算,等於每10秒要跳約18下,按着脈搏計算就可以進行簡單之監測。
當然也可以用心跳來嘗試運動強度是否適合自己,如果目標強度達到後身體不適,也可以降低乘以的數字,十分簡單。
延伸閱讀:
世界上最健康的人 不上健身房
睡前、醒後練習「好睡操」 可解決失眠問題
紅、白肌有何不同?假日要去運動前 先搞懂5個基本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