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自本土的文創! 電腦工程師變身西拉雅編織工藝師
▲Varig用電腦繪圖輔助編織,降低成本與出錯率。(圖/Varig提供 下同)
「劉哲安」原來是一位專精網頁設計的電腦工程師,一趟蘭嶼之旅讓他變成了熱愛土地的西拉雅族工藝師「Varig」,他利用自然的月桃、山棕和椰子葉來編織,用電腦軟體輔助計算,讓編織的錯誤率及成本降低許多,他告訴記者,「原來根本沒想過自己有西拉雅族血緣,是在學習原住民文化時漸漸發現的。」
記者訪問到Varig(劉哲安),他說,自己原來是從事程式設計的電腦工程師,在一趟蘭嶼的旅行中深深被當地文化所感動,也讓他的人生產生了變化,「對我來說那裡纔是『人』住的地方,島如其名「Ponso no tau」(人之島),蘭嶼人的傳統文化保存得非常完整,例如拼板舟的製作工藝許多人都還會,去到那邊就好像到了國外一樣,打破我對原住民的印象。」
「回家之後不斷地查資料才知道臺灣極有可能是南島民族的發源地,而這些東西以前學校都沒教過。」回臺灣之後Varig展開了一連串的尋根,在這個過程中他發現現代人與土地的關聯越來越薄弱,因此辭去電腦工程師的工作,一頭栽進了平埔族語言及文化的學習,更意外發現自己竟然有西拉雅族的血緣,「一開始根本沒想過自己有平埔族的血緣,在讀過了很多資料後,才發現原來父系、母系居住的地方原來就住着平埔族羣。」
「編織是很有邏輯的學問,線要如何交錯,哪條要在上、哪條要在下,圖紋要怎樣被表現出來等等,這些對我而言就是寫程式的演算法。」Varig跟一位西拉雅大武壠族的老師學習到傳統編織的技藝,並結合自己的電腦專長,他使用美工軟體CorelDRAW輔助計算,將要編的籃子規格利用軟體畫出籃底的挑壓,再依籃身高度計算出每條材料的長度,「雖然具體效率還沒量化過,但就材料成本來說是節省約10~20%的材料,損壞率明顯減少了,未來希望能寫程式,只要輸入條件便能自動將圖畫好。」
「編織原來就是人類共同的原始文化,只是工業開始發展以後,大家逐漸淡忘,現在強調綠生活、環保,很多人都有機會重新接觸。」Varig的編織材料大多是從自然取材,例如月桃、山棕,他還發揮了創意,將「大王椰子」的葉鞘也拿來利用,製作成籃子、拖鞋、編盒等生活用品,讓原來只能當垃圾,甚至擔心掉落砸傷人、車的椰子葉發揮妙用。
Varig表示,對石化產品的過度依賴讓大家忘了自然素材的妙用,他說「『知道當寶,不知當草』我相信將自然資源應用到日常生活上,文化的多樣性就會回來,人與土地的連結也會越來越緊密。」
另外,5月30、31日Varig都將在新北市的十三行博物館示範「繩編手環」,活動時間爲11:00、13:00、15:00,各計3 場次。每場次名額爲20人,每人酌收體驗費60元。歡迎利用電話預約或現場報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