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石會友,啓動設計與製造的臺義國民外交
文 / 破點 POINT
對於產品設計師來說,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或許不是生與死,而是有着滿腦子天馬行空的設計,卻無法將創意順利進入工業量產。尤其是面對「大理石」這個近年在米蘭傢俱展蔚爲設計趨勢的材質時,其十足玻璃心(易破碎)、卻又重如泰山(運輸成本高)的材質特性,着實讓臺灣設計師大傷腦筋,更遑論臺灣設計產業與大理石產業長期有着無形的隔閡,讓大理石這個古老材質大多數只能以建材或石藝的身份出現在日常生活中。
爲了激發出大理石設計的可能性,也促成「設計」走到「工業製造」的最後一哩路,今年由石材暨資源產業研究發展中心(以下簡稱石資中心)與 Blancor 影像工作室共同舉辦的「研石造物—大理石設計與製造國際工作營」,特別邀請專精大理石設計的義大利設計師 Moreno Ratti 來臺交流,除了傳授義大利石材產業與設計產業「互利共生」的合作模式,也分享他對臺、義大理石設計與製造產業的觀察心得。
▲1.今年 8 月,石資中心與 Blancor 影像工作室舉辦「研石造物—大理石設計與製造國際工作營」,開鑿出花蓮大理石產業的互利共生設計。
合作無間!設計師與職人的互利共生在義大利產業中,設計與製造產業的「互利共生」不僅是一種合作常態,更是設計師追求的核心價值,尤其對於從小生長在義大利大理石故鄉——卡拉拉(Carrara)的產品設計師 Moreno Ratti 來說,「大理石是有着億年生命的天然材質,若想走進大理石的大千世界,設計師除了擁有創意之外,更須花時間理解材質肌理,並與大理石工匠研究出最佳的製程方法。」
「很多設計師都認爲自己的設計概念很棒,但許多創意想法在大理石的世界其實根本無法執行。」因此在短短六天的工作營期間,Moreno 每天開口的第一句話,都是請設計師學員們務必與工匠師傅多交流,因爲他深知工廠裡的老工匠都身懷石材製程的關鍵技術,唯有與工匠合作才能瞭解製造的極限,並找出爲合適的石材與工法,進而激發出最好的大理石設計。
▲2.透過《研石造物》工作營的交流機會,年輕設計師得以跟石材製造廠的職人們一同研究與工作。
▲3.要在短短六天工作營期間找出最適當的石材與工法,還要在兩天內完成初步設計提案樣品,對設計與製造兩方來說都是相當大的挑戰。
▲4.Moreno 坦言工廠是很現實的環境,有許多時間、人力、物力等成本要考量,因此學員必須與工匠師傅緊密互動,隨時修正設計與製造想法。
瞭解技術與工法,才能捍衛自己的設計工作營期間,Moreno 自嘲自己宛如「愛麗絲夢遊仙境」般,與學員們實地走訪石資中心與花蓮三家制造廠,深入瞭解石材加工的工法機器,而這趟難得的工廠見習,也讓 Moreno 驚訝於臺灣製造的技術力。「在卡拉拉要花上一個月才能完成一件打樣品,但在花蓮僅僅一週就能完成七件產品打樣,足見臺灣製造技術相當厲害。」
但 Moreno 也觀察到,臺灣的製造優勢常着眼於「快速」而非「品質」,是本末倒置的製造思維。他再三強調大理石是需要花時間相處的天然材質,因爲同一塊大理石會因爲沉積的速度與方向不同,而產生軟硬不同,所以在製程上更需要因「石」制宜、也特別費工。
Moreno 也大方分享他在卡拉拉目睹錯誤的製程方式所造成的石材浪費,但也因爲這樣的錯誤製程,意外啓發他創作出《Gerla》這樣的創意設計。無獨有偶,在工作營期間,Moreno 觀察工廠裡堆放的大理石板,並見識到臺灣精湛的製造技術後,便與工匠師傅合力交出《Giotto》這件大理石桌設計,對於出身卡拉拉大理石之子的 Moreno 來說,除了持續以大理石廢料爲創作素材,並減少石材浪費之外,深入瞭解正確的製程技術與工法,才能捍衛自己的設計,真正傳遞「零廢料」的設計理念。
▲5. 透過密集的工廠參訪,設計師學員充分了解 CNC、橋剪、手作工具、3D列印技術等不同大理石製程工法。
▲6. Moreno 表示由於水刀切割的高速製程會燒傷石材表面,這個錯誤製程卻也啓發他創作出《Gerla》以及新一代的《Little Gerla》大理石花器。
▲7. Moreno Ratti、設計師學員、與石材廠共同創作的大理石設計,也在今年臺灣設計師周展出。
在《研石造物》工作營的拋磚引玉下,Moreno、設計師學員、以及在地製造場的密集交流下,讓卡拉拉與花蓮這兩個相距約 1000 公里的姐妹城市,因爲大理石的不解之緣而有了一次精彩的製造對話與設計外交。不過在以花蓮大理石爲素材創作出令人注目的作品之前,如何促成「設計」與「製造」走向互利共生的最後一哩路,正是這次工作營埋下的種子,以及臺灣設計師與大理石產業共同努力的目標。Source. Moreno Ratti design 、 Blancor
看更多《破點 POINT》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