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後遺症”來襲,通脹預期如何管理

種種跡象表明,下半年全球經濟面臨着更爲複雜的局面。“通貨膨脹像約定好的一樣,如期而至,而且比美歐同事們所預料的幅度要高出一截。”6月10日,銀保監會主席郭樹清在陸家嘴論壇開幕式發表視頻演講時說。

紙製品和家電用品悄然漲價芯片仍然短缺,全球海運的主要工具――集裝箱也出現短缺和漲價……全球通脹漸行漸近。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統計,成員國的年通脹率已經從3月的2.4%躍升至4月的3.3%,達到2008年以來最高水平

在通脹壓力上,美國名列前茅,4月通脹率爲4.2%;5月消費價格指數(CPI)同比上漲5%,創下13年來最大同比增幅,同時生產價格指數(PPI)同比上升6.6%,漲幅爲2010年11月以來最高水平。

國家統計局最新發布的數據顯示,今年5月中國的CPI同比上漲1.3%,居民消費保持總體穩定,但PPI同比上漲9.0%。

後遺症”來襲,輸入型通脹壓力增大

新冠肺炎疫情以來,歐美經濟體爲刺激經濟開動印鈔機,採取規模史無前例的“放水策略”。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統計,疫情暴發後,各國政府救市大約推出了18萬億美元的擴張計劃,去年全球大大小小的央行降息總共200餘次,其中美國、歐洲、日本的央行在堅定維持超低利率的貨幣政策的同時,還強化了已有的非常規貨幣政策,並且形成了新的貨幣政策框架。

這也是多國政府在經濟危機面前採取的普遍做法。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前,全球經濟處於近10年的低通脹狀態,提倡“只要通脹沒起來,就可以隨便印鈔票”的“現代貨幣理論”開始大行其道。

有學者提醒,這種過強的刺激措施會留下嚴重後遺症。事實證明,“後遺症”恐怕已然來臨。

以“印鈔”最厲害的美國爲例,根據美國勞工部的數據,今年5月美國CPI同比上漲5%,創下2008年8月以來的最高漲幅;剔除食品與能源因素後的核心CPI同比上漲3.8%,創下1992年6月以來的最大漲幅。此外,過去一年間美國房價和股價也大幅上漲,估值處於歷史高位。

更麻煩的是,通脹的壓力可能會蔓延到全世界。在5月的年度股東大會上,“股神”巴菲特就提醒,已經看到了嚴重的通貨膨脹。全球最大的對衝基金橋水基金也發表觀點,認爲全球在經歷了40年的通貨膨脹率下降週期後,目前處於通貨膨脹率上行拐點的概率已經大幅上升。

面對全球通貨膨脹的溢出效應,中國經濟會不會迎來一輪“輸入型通脹”?

北京師範大學教授、一帶一路學院研究員萬�幢硎荊�當前面臨的通脹壓力主要來自外部輸入。疫情以來,中國一直堅持較爲剋制的貨幣政策。在財政政策方面,今年也有序退出抗疫特別國債,而各國普遍跟進“放水”的宏觀政策,股市、資產價格都在上漲,但生產經營活動遠未恢復,價值創造在減少但財富在增加,導致經濟通脹壓力傳導到全球。

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國經濟也面臨着外部形勢的影響。作爲反映通貨膨脹的兩個主要指標,今年以來國內CPI數據較爲平穩,5月CPI同比上漲1.3%,而PPI指標卻不低,同比上漲9.0%,爲2008年9月以來的新高。

對此,萬�捶治齔疲�CPI指標平穩主要是受豬肉價格連續22周下跌等因素影響,需要注意的風險是:企業利潤空間可能因PPI上漲受擠壓,而消費需求可能比較疲軟。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所長張宇燕認爲,短期通貨膨脹的壓力是有的,而且壓力還有進一步加大的可能,但中長期看發達經濟體的價格仍處在中低水平穩定通道。最近,他在中國宏觀經濟論壇(2021年中期)上提到,2021年世界經濟大概率會在坎坷中實現明顯且不均衡的復甦,發達經濟體內需求疲軟也是物價難以大幅快速上漲的抑制因素之一。

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全球供應鏈或轉移

PPI指標上漲的背後,其實是大宗商品價格上漲。2020年以來,全球大宗商品價格普遍上漲,銅、鋁、石油、鐵礦石的價格更是漲幅較大,連硅料等以往波動不大的上游原料也出現上漲。而這已經使得一些下游行業受到直接影響。

4月份,可口可樂宣佈將會根據通脹情況相應提高飲料價格,這主要是因爲易拉罐的原料鋁已經漲價。相比一年前,鋁價每噸上漲近6000元。國際日化巨頭寶潔公司也在官網發佈公告稱,因爲樹脂和紙漿等原材料成本上升,以及運輸費用增加,將從9月開始提高嬰兒產品、成人紙尿褲和女性護理用品的價格,漲幅爲5%-9%。

中金公司分析認爲,去年11月以來,“國內需求+海外供應”(鐵礦石等)、“國內需求+國內供應”(螺紋鋼等)、“海外需求+海外供應”(原油等)的三梯隊輪動,是通脹上行的主要推手。此外,下游漲價傳導沒有結束,電子、汽車、橡膠等供給受限產品的價格仍有補漲空間。根據中金公司分析師的預測,有的產品PPI仍可能有10個百分點的上漲空間。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等多家機構最近發佈的《CMF中國宏觀經濟分析與預測報告(2021年中期)》認爲,上半年,CPI漲幅企穩回升,但仍處歷史低位,反映了需求持續復甦但仍不及供給強勁;而在全球製造業回升、流動性氾濫、大宗商品出口國疫情持續、低基數因素等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國際大宗商品價格急速上漲,推動PPI漲幅較快上揚。

《報告》還對比了CPI與PPI、生活資料PPI與生產資料PPI等指標,發現當前價格傳導機制仍不順暢,需求尤其是消費復甦還不充分,處於中下游行業的企業的成本分攤壓力較大。究其根源,全球製造業生產的回暖、歐美髮達經濟體特別是美聯儲維持流動性極度寬鬆、大宗商品出口國疫情導致產能減少等因素,共同導致國際大宗商品價格指數出現了較大的漲幅。

萬�慈銜�,隨着全球疫情逐漸好轉,供給在有序恢復,大宗商品價格將會趨向正常化,“這一輪漲價可能已經到達週期性高點”。不過她也提醒,要注意全球供應鏈的恢復和轉移,一方面,全球供應鏈完全恢復還要假以時日;另一方面,各國在疫情中普遍面臨供應鏈斷裂的風險,因此紛紛吸引企業迴流,未來全球供應鏈可能會發生明顯轉移,這可能會支撐大宗商品價格整體上升。“未來供應鏈(的挑戰)可能比通脹更重要、也更深遠。”

中銀國際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徐高撰文指出,這一輪全球通脹會持續到什麼時候,取決於全球刺激總需求的寬鬆宏觀政策,尤其是美聯儲的寬鬆貨幣政策何時收手。美聯儲貨幣政策收緊應該以美國通脹持續上行爲前提。而通脹持續上行又應該以中國經濟進入過熱狀態,產能瓶頸浮現爲前提。因此,他判斷在此輪全球經濟景氣上行趨勢結束之前,中國經濟景氣將進一步上揚。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林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