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主管媒體:"炒幣"真的是致富良方嗎?請慎之又慎
自比特幣誕生以來,“幣圈”熱度有增無減。近期,隨着“狗狗幣”“柴犬幣”等名人加持的虛擬幣紅遍全球,“炒幣”之聲遍佈街頭巷尾,在很多人看來,借“炒幣”獲取巨大財富,似乎並非難事。
然而,事實果真如此嗎?“炒幣”真的是致富良方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近日,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中國銀行業協會、中國支付清算協會聯合發佈防範虛擬貨幣交易炒作風險的公告,明確指出,會員機構不得開展虛擬貨幣交易兌換及其他金融業務;堅決抵制虛擬貨幣相關的非法金融活動,不爲虛擬貨幣交易提供賬戶和支付清算、宣傳展示等服務。
同時,公告向社會公衆提示了參與虛擬貨幣投資炒作的風險,闡明瞭比特幣等虛擬貨幣不由貨幣當局發行、不具有法償性與強制性等貨幣屬性、不是真正的貨幣、不能且不應當作爲貨幣在市場上流通使用的基本特點。
由上述權威信息可見,虛擬貨幣相關業務活動在我國是非法的,對於普通人來說,投身“幣圈”,炒作沒有實際牢固根基的虛擬幣,具有巨大風險,極有可能血本無歸。
因此,縱然人們在巨大利益面前很難保持完全理性,我們還是要提醒:投身“幣圈”存在巨大風險,必須慎之又慎。
在我國,虛擬貨幣投資不受法律保護,這一點十分明確。
我國目前明令禁止任何虛擬貨幣相關業務活動,任何從事代幣發行融資的行爲均屬非法,任何交易平臺都不得從事法定貨幣與代幣、“虛擬貨幣”相互之間的兌換業務;不得買賣或作爲中央對手方買賣代幣或“虛擬貨幣”;不得爲代幣或“虛擬貨幣”提供定價、信息中介等服務。各金融機構和非銀行支付機構不得直接或間接爲代幣發行融資和“虛擬貨幣”提供賬戶開立、登記、交易、清算、結算等產品或服務;不得承保與代幣和“虛擬貨幣”相關的保險業務或將代幣和“虛擬貨幣”納入保險責任範圍。
這些清晰的法條規章明確告訴我們,炒作虛擬幣不受法律保護,如若蒙受損失,相關主張也很難得到法律支持。
除了法條規章,層出不窮的騙局與被“割韭菜”的實例,更能直觀地向人們展現炒作虛擬幣的風險與不可靠性。
“幣圈”亂象重重,套路滿滿,據警方盤點,炒作虛擬幣的常見套路包括虛假交易平臺、資金盤推廣、龐氏騙局、代投騙局等,它們的外包裝不同,而本質上,都是利用投資者一夜暴富的心態,利用新人急於投資又沒有途徑的心理,打信息差,坑騙投資者。
以最常見的龐氏騙局爲例,其以短期內高回報的承諾爲特徵,運作方式是把後來投資者的錢作爲給早期投資者的回報,玩“擊鼓傳花”遊戲,最後的結局可想而知。
而據媒體調查發現,數字資產交易平臺亂象叢生,有些平臺專門收割信息匱乏、警惕性弱的老年人,用傳銷套路坑人入局;有平臺營造出“帶單老師”“投資專家”的人設,引投資者“上鉤”,先施以小利,最後跑路。不同地區不同年齡的投資者被騙的新聞時有發生,少則被坑幾千元,多則被騙幾十、上百萬元。
國家明確的法律規章,以及種種真實案例,都在時刻提醒普通投資者們:“幣圈”水深,風險極大,“入圈”務必慎之又慎。
自2013年以來,我國金融管理部門幾番發佈公告,提示炒作虛擬幣的風險,加強“幣圈”監管。更嚴格的監管,勢必能更好地保障投資者的資金安全,防範好相關金融風險。
而面對人們日益高漲的投資熱情、以及“幣圈一天,人間十年”的利益誘惑,加強投資者教育、樹立踏實不浮躁的投資風氣、擯棄“一夜暴富”的幻夢,我們仍有一條很長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