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車展棄打價格戰?各路車企頻放大招
近日
第二十二屆廣州國際汽車展覽會
在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展館舉行
本屆廣州車展將給我們帶來怎樣的啓迪?
本屆車展呈現出了哪些全新特色?
明年車市又將展現出哪些新趨勢?
各大車企紛紛祭出“大招”
底層佈局孕育新可能
從某種意義上說,車企四季度市場表現如何,一定程度上取決於本屆廣州車展的熱度。在本屆廣州車展開幕首日,準備許久的各大車企紛紛祭出“大招”,期待在廣州車展創造一個個“車展現象級”的同時,一展品牌的精神與活力。
爲此,早在幾個月前,就有車企向外界作出“將在今年11月的廣州車展現場發佈全新技術和車型”“我們會攜品牌最新技術展現轉型成果”等類似表態。事實上,新車的市場表現和車展現場的熱度是顯性的,但決定企業發展的底層因素,更多的還是在冰山之下。
比如
某自主品牌推出了爲新能源車
打造的專屬最新電動化平臺
據悉,該平臺基於智能化駕駛輔助、資源高效利用及整車安全強化的設計理念,進一步優化了其在新能源車技術領域的創新成果。此平臺支持前驅、後驅及四驅等多種驅動方式,展現出較強的靈活性和拓展性。
在該平臺賦能下
多項消費市場關心的
用車環節問題得到優化
比如,新能源車車主普遍關心的車輛充電效率方面,目前市場上的主流車型僅在動力電池剩餘電量在30%至80%的區間範圍內支持快充。而採取全域智能快充技術的電動化平臺,不僅支持車輛從10%至80%進行快充,還將充電時間縮短至25分鐘。如此方式,將顯著緩解消費者對新能源車使用過程中的充電焦慮。
此外
受主流消費羣體青睞的
高階智能駕駛技術
也是本屆廣州車展的主要亮點之一
不同於一般的輔助駕駛,高階智能駕駛不僅能夠在社會道路完成自主跟車、變道轉向等常規操作,還可以在城區道路順利完成自動上下高速匝道、自動超車變道、行人/非機動車識別避讓等動作。
值得一提的是,隨着高階智能駕駛技術的市場化應用,車企對算力的需求也隨之增加,促使越來越多的車企加入到自主研發芯片的行列中。截至目前,多家新造車品牌正積極推進自研芯片的開發工作,而部分傳統自主品牌通過戰略投資入局芯片產業。
中國汽車工業諮詢委員會委員李萬里對記者表示,雖然佈局芯片行業需要高投入和長週期,涉及高昂的研發和流片費用以及人才投入,但從長遠來看,車企自研芯片能夠節省成本,是把握未來技術話語權的重要舉措。
超10家合資或外資車企缺席本屆車展
合資品牌力推“油電同智”
目前
自主品牌已在乘用車市場站穩腳跟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數據顯示
10月
自主品牌市場份額已超七成
刷新有史以來單月最高紀錄
記者注意到,本屆廣州車展上,一家自主品牌推出了定位超豪華市場的新車型,預計售價超過百萬元,直接對標邁巴赫、勞斯萊斯等頂級豪華車品牌,成爲當前自主品牌高端車型的代表。此外,某自主品牌則是發佈了其首款智駕超跑,該車配備了高性能驅動系統,零百加速不到1.9秒,並可提供超過650公里的最大續航里程。
記者注意到
相比2023年廣州車展
超10家合資或外資車企缺席本屆車展
由於市場轉型步伐遲緩,合資品牌在電動化以及智能網聯技術的發展較慢,近兩年合資品牌的市場份額持續下滑。數據顯示,目前合資品牌的市場份額大約在25%左右。
爲滿足消費市場用車需求,多家合資品牌在本屆廣州車展釋放出同一個明確信號:油電同智,即智能化不是電動車的專屬優勢,傳統燃油車同樣可以擁有智能化表達。具體來看:
2025年款GLC轎跑SUV搭載同級首個高通8295智能座艙芯片,配備奔馳最新第三代MBUX智能人機交互系統;廣汽豐田在合資品牌中首度搭載了L2++級高階智能駕駛技術,進一步提升了其在國內智駕市場的競爭力;寶馬宣佈將在2025年量產車型上搭載V2X車路協同技術,車輛無論是前方有急剎車、紅燈闖入者,還是有十字路口的橫向來車,都能提前預警。
全國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秘書長崔東樹對記者表示,推動燃油車進入合理的市場空間,實現公平競爭,給消費者一個平等的選擇,符合汽車市場發展規律。
放棄價格戰
車企尋求突破新方向
今年以來
受汽車市場價格戰愈演愈烈因素影響
汽車價格戰所帶來的負面影響逐漸顯現
日前,在2024年中國汽車流通協會年會上,中國汽車流通協會會長肖政三直言,車市價格戰逼近行業承受極限。汽車行業爲了在挑戰中謀生存、求發展,需要在多方面作出調整和適應。
本屆廣州車展上,幾乎所有的參展車輛都在除產品力外強調品質化升級,更安全的防護架構、更環保的材料選擇、更先進的工藝技術成爲車企積極突破的方向,車輛的可靠性成爲車展消費者選購時的重要參考因素。
在消費升級的浪潮中,消費者李佳對於購車有了新的看法:
“以前覺得車輛配備足夠的氣囊就夠了,但隨着對汽車產品的瞭解程度不斷加深,再換車的話肯定要選擇採取全新造車技術、最新架構和嚴苛品質標準的產品。”
業內普遍認爲,以消費品質提升爲驅動,將成爲汽車市場變革的最大動力。
中國消費者報新媒體編輯部出品
來源/中國消費者報·中國消費網
記者/吳博峰
編輯/李曉雨
監製/何永鵬 任震宇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22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 - 88315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