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發證券全球首席經濟學家沈明高:抓住AI+發展機遇,提高直接融資比重,爭取產生一批世界級科技企業

財聯社8月2日訊(記者 樑柯志)在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暨第三屆大灣區經濟發展大會上,廣發證券全球首席經濟學家沈明高表示,數字化、智能化和人工智能的發展,對每個企業來講,不是想不想參與的問題,而是怎麼參與的問題。

沈明高認爲,從宏觀的角度,技術進步很可能是全球重回快增長軌道的主要動力。從G20主要國家人均GDP相對G20平均水平的比重變化看,發達國家的人均GDP相對G20平均水平都比較高,新興市場則相對較低。

但是,2011年以來,全球進入了慢增長時期,全球現價美元計價的名義GDP增長速度年均複合增長率只有2.9%。G20的19個國家裡面,人均GDP相對G20平均水平保持增長的主要只有兩個國家:美國、中國,其中技術進步是重要原因。

據此,沈明高結合中國在發展人工智能方面有三大優勢,呼籲要抓住AI+發展的機遇,提高直接融資比重,通過增加科技資本投入,整體提升科技企業的整體ROE水平和國際競爭力,促進產生一批世界級企業。

基礎來源於中國發展AI+三大優勢

沈明高表示,首先就是產業應用場景優勢。相對於美國而言,中國的產業應用場景更加豐富目前,我國製造業增加值佔G20高達36%,其中,長三角三省一市佔了G20的10.2%,已經超過日本的6.1%,珠三角佔了4%。珠三角和長三角基本上是全球產業應用場景最豐富的兩個地區,利用這兩個地區的優勢,即產業鏈長、產業鏈完整,完全有條件實現人工智能的規模優勢和產業應用場景的規模優勢相結合,推動AI+產業快速發展。

其次是投資先發優勢。過去十年,私募投資覆蓋的人工智能初創企業數量和規模,美國排名第一,十年投了4500家,中國有1300家。所有其他歐洲國家加在一起都不如美國多,所以從人工智能投資的先發優勢看,中美兩個國家居全球前二。

沈明高認爲,第三個就是替代優勢。人工智能的功能之一就是替代人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研究表明,在人工智能替代人工的程度從低到高的三種可能情景中,當替代程度比較低時,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基本上都受益。但是在替代程度較高的情景下,發達國家成爲最大的受益者,新興市場獲得的好處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計。

換句話說,人工智能替代人工,相對來講比較有利於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就業是一個挑戰。

當然,人工智能也會創造新的就業機會。MIT經濟學家的研究發現,現在60%的職業在1940年之前是不存在的,技術進步創造了新的就業機會。對中國的啓示是,要利用人工智能創造新的就業機會,來彌補它對勞動力替代帶來的就業不足。

概而言之,沈明高表示,AI+的規模優勢是最主要的,其次是先發優勢,以及利用人工智能不但能替代就業,更要實現就業創新。

珍惜中國發展AI+機遇期

在分析全球尤其中美兩國的發展狀況之後,沈明高呼籲,要珍惜AI+發展的天時地利人和,從三個方面抓住發展機遇期。

從技術角度來看,首先抓住關鍵共性技術這個牛鼻子。基於前面的分析,要高度重視對關鍵共性技術的研究和攻關,使AI+技術和豐富的產業應用場景相結合,形成產業優勢。

其次,沈明高強調要提高直接融資比重。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要發展多元股權融資,提高直接融資比重。與2000年相比,2023年全球金融模式總體在向間接融資傾斜。相對來講,中國過去二十多年時間裡,間接融資相對於直接融資的比重在上升。

對比間接投資上升的歐洲企業,它們整體創新的實力也面臨考驗。從這個角度來說,怎麼樣爲科技企業定價,特別是對非贏利的企業定價,使得科技企業更早地參與市場資源配置,是資本市場的一個核心功能,也代表了資本市場的競爭力。

第三個方面,沈明高認爲,要促進各類先進生產要素向發展新質生產力集聚,大幅提升全要素生產率。發展新質生產力需要新的生產要素,其中之一就是科技資本。科技資本是懂技術、懂產業應用場景、懂風險定價的資本。金融機構投資或貸款給企業一塊錢,不再只是傳統意義上一塊錢的概念,而是一塊錢的貨幣+科技資本的附加值,科技資本可以更好地甄別和培育更多的獨角獸企業。

同時,上市公司也要提高自己的科技信用,即通常所說的科創屬性。通過增加科技資本投入,結合研發資本存量和數據資源存量等加快形成科技中間品,爲企業帶來未來現金流增量,整體提升科技企業的整體ROE水平和國際競爭力,從中產生一批世界級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