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觀點-新冠疫苗爭奪戰與疫情合作的必要

於東亞國家當中,包括日本臺灣在內,都已陷入新冠疫苗取得困難的社會恐慌;部長陳時中於上星期參加新聞談話節目時,更直言世衛組織很不夠力,纔會讓歐美大國包銷多數的疫苗供應。富裕國家僅佔全球人口的16%,但目前已取得了六成以上,未來排程生產出的新冠疫苗。

反觀新加坡的疫苗取得則最爲積極。早在去年的4月13日,即由18個醫藥公衛專家組成採購委員會;他們充分利用其醫藥專業,與過往在合作研究所交結的人脈,積極與各大藥廠私下接觸。新加坡並能以創投和主權基金的經營心思,搭配專業知識探究解析在先;之後,再從40餘個疫苗的開發案內來做選擇。第一時間,即能投入開發的配合款給那些具有前瞻性的藥廠。

截至元月底,新加坡已達成約3%得接種率;按照規劃全面設置,完成後預計每天可施打4萬人次以上。而這樣的成效表現,終而取得輝煌成果,正是建構傳統上對專家、學者,所給予的尊重和做決策授權時的勇敢判斷。

衛福部近日緊急出面澄清已有10萬疫苗的傳言報導。疫苗何時才能配發到臺灣的問題,迄今結果未知,各種的艱辛困難都有;但究其實,臺灣在世衛的共同採購平臺,是屬於接近到最後才加入的一批名單

說穿了,民主國家的官僚體系相對保守;於眼前的資訊紛亂、跨國陣營之間的結盟拉扯,勇敢冒進的時候也有的。遑論在選舉至上的考量下,鮮少能像新加坡做出如此全面、前瞻且能耐得住壓力的決策承擔。而這樣的遲疑不決與過多的政治思考,也發生在巴西等國家。

新冠疫苗的爭奪戰方興未艾,至今各國都仍在摸索調整和交互學習當中;不過亡羊補牢應未遠!像是一度陷入疫苗爭奪戰的歐盟與英國,歐盟即一改其強硬禁運和宣告廠商違約的立場;轉而主動加速與其他廠牌上市許可,同時讓廠商根據契約義務來做調配

各國政要或許該要捫心自問,當初跟着川普總統防疫大外宣,因着敵我陣營的區分,而低估疫情風險,更讓採購來源有自我做成的設限。於知悉可能會被拖延供應之後,才連夜倉皇參加「疫苗全球取得機制」(COVAX)!如果在一開頭就能割捨政治思考,懂得授權給具有專業自信的社會公知來做成集體議決,那麼對照起在眼前的窘困情況,或將有重大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