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與新質生產力相適應的生產關係

立足我國國情和發展實踐,在深刻總結國內外發展經驗教訓、分析國內外發展大勢的基礎上,習近平總書記創造性提出新質生產力的概念和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大任務,系統闡明瞭什麼是新質生產力、如何發展新質生產力等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其中特別強調形成與之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係。這一重大理論和實踐創新成果,深化了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發展規律的認識,豐富和發展了習近平經濟思想,爲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了科學指引和行動指南。深刻認識新質生產力的內涵特徵,以及與之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係,對於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具有重要意義。

科學揭示社會主義生產力發展規律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生產關係必須與生產力發展要求相適應。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與之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係。”這是對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理論和實踐的科學總結,是對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生產力發展規律的科學揭示。

生產力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也是一切社會變遷和政治變革的終極原因。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矛盾、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矛盾,存在於一切社會形態之中,規定着社會性質和基本結構,推動着人類社會由低級向高級發展。其中,生產力是推動社會進步的最活躍、最革命的要素,生產力發展是衡量社會發展的帶有根本性的標準。馬克思指出:“隨着新生產力的獲得,人們改變自己的生產方式,隨着生產方式即謀生的方式的改變,人們也就會改變自己的一切社會關係。手推磨產生的是封建主的社會,蒸汽磨產生的是工業資本家的社會。”列寧也曾指出,只有把社會關係歸結於生產關係,把生產關係歸結於生產力的水平,纔能有可靠的根據把社會形態的發展看作自然歷史過程。

判斷一種制度是否具有優越性,歸根到底是看其是否有助於發展社會生產力。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爲生產力快速發展提供了前提和基礎。在黨的堅強領導下,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在舊中國一窮二白的基礎上建立起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我國經濟保持快速增長,2010年成爲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深刻總結我國經濟發展的成功經驗,從新的實際出發,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新時代我國經濟向形態更高級、分工更優化、結構更合理的階段演進,社會生產力水平實現整體躍升。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與我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形成歷史性交匯,爲創新發展提供了重大歷史機遇,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把握這一歷史機遇的戰略選擇。

從世界範圍看,生產力發展是一個不斷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有其歷史演進的順序。但在一個後發國家可以打破這一順序,同時並進實現跨越式發展。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黨始終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爲指導,重視生產力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推進現代化建設的過程中,堅持引進、消化、吸收和自主創新相結合。2013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體學習時指出:“我國現代化同西方發達國家有很大不同。西方發達國家是一個‘串聯式’的發展過程,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信息化順序發展,發展到目前水平用了二百多年時間。我們要後來居上,把‘失去的二百年’找回來,決定了我國發展必然是一個‘並聯式’的過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是疊加發展的。”我們用幾十年時間走完了發達國家幾百年走過的工業化歷程,需要指出的是,我國生產力的跨越式發展不是自發實現的,而是我們黨帶領人民創造的偉大奇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重大成就的重要原因,就在於通過不斷調整生產關係激發了社會生產力發展活力,通過不斷完善上層建築適應了經濟基礎發展要求。

當前,我國生產力發展和科學技術進步進入加速發展時期,但同世界先進水平相比還有差距。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離不開生產力的躍升,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生產力迭代升級、實現現代化的必然選擇。而其中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形成適應新質生產力發展要求的新型生產關係,這是經濟社會發展客觀規律的本質要求,也是對我們黨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經驗的深刻總結。

深刻認識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的矛盾運動

生產關係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上層建築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狀況,它們的共同作用構成整個社會的矛盾運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只有把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矛盾運動同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矛盾運動結合起來觀察,把社會基本矛盾作爲一個整體來觀察,才能全面把握整個社會的基本面貌和發展方向”。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不斷適應社會生產力發展調整生產關係,不斷適應經濟基礎發展完善上層建築。物質生產是社會歷史發展的決定性因素,但上層建築也可以反作用於經濟基礎。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之間有着十分複雜的關係,有着作用和反作用的現實過程,並不是單線式的簡單決定和被決定邏輯”。這些重要論述爲我們認識社會主義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矛盾運動及其規律、掌握社會基本矛盾分析法提供了科學指引。

在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實踐中,因爲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矛盾運動的複雜性,我們在處理兩者關係時採取了不同方式。一是發展新的生產力和建立新的生產關係同步進行。在從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轉變的過渡時期,制定了“一化三改”總路線,社會主義建設和社會主義改造並舉,正如毛澤東同志所指出的,“我們現在不但正在進行關於社會制度方面的由私有制到公有制的革命,而且正在進行技術方面的由手工業生產到大規模現代化機器生產的革命,而這兩種革命是結合在一起的”。二是通過改革調整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生產關係。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通過改革開放,建立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進一步解放和發展了生產力。鄧小平同志將發展生產力問題提到新的高度,提出“革命是解放生產力,改革也是解放生產力”“過去,只講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發展生產力,沒有講還要通過改革解放生產力,不完全。應該把解放生產力和發展生產力兩個講全了”。三是不斷改革和完善社會主義生產關係。進入新時代,我國堅持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以制度建設爲主線,以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推動制度創新,堅持和完善現有制度,從實際出發,及時制定新的制度,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範、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爲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有效的制度保障。當然,上述幾種方式往往同時存在,只是在不同歷史階段呈現的側重點不同。

社會主義之所以能夠形成適應生產力發展需要的生產關係,根本在於社會主義生產關係保證了發展生產力和發展生產力的目的是統一的。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矛盾在不同社會形態下的性質不同,在社會主義社會中,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之間的關係是非對抗性的,可以通過社會主義制度本身不斷地得到解決,一方面自覺地調整生產關係同生產力之間不相適應的方面和環節,另一方面把握生產力的發展趨勢,形成新的生產關係並推動生產力發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對生產力標準必須全面準確理解,不能絕對化,不能撇開生產關係、上層建築來理解生產力標準”。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着力點,而高質量發展,就是能夠很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發展,這就要求在繼續推動發展的基礎上,着力解決好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大力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益,更好推動人的全面發展、社會全面進步。也就是說,發展新質生產力和實現高質量發展,都堅持以人民爲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發展爲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這就需要形成與生產力發展要求相適應的生產關係。

全面深化改革構建新型生產關係

生產力的發展離不開一定的生產關係。馬克思指出:“爲了進行生產,人們相互之間便發生一定的聯繫和關係;只有在這些社會聯繫和社會關係的範圍內,纔會有他們對自然界的影響,纔會有生產。”新質生產力也是在一定生產關係中發展的,基於社會主義建設和發展的基本規律,同新質生產力相適應的生產關係不會自動形成,要通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調整完善,形成適應和促進新質生產力發展的生產關係。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提出,“健全相關規則和政策,加快形成同新質生產力更相適應的生產關係,促進各類先進生產要素向發展新質生產力集聚,大幅提升全要素生產率”。生產關係是一個具有複雜結構的系統,各個方面相互聯繫並共同組成一個有機整體,涉及社會再生產的整個過程。構建同新質生產力更相適應的生產關係,需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着力打通束縛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堵點卡點,加快構建有利於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體制機制。

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生產資料所有制是生產關係的核心,決定着社會的基本性質和發展方向。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確立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強調堅持公有制爲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將公有制爲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按勞分配爲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等作爲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這既體現了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又同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相適應,是一次重大理論創新,爲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有力制度保障。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不斷完善,進一步解放和發展了生產力,爲推動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力,而新質生產力在實踐中形成並展示出對高質量發展的強勁推動力、支撐力。因此,必須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堅持和落實“兩個毫不動搖”,聚焦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激發全社會內生動力和創新活力,爲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有力支撐。

加快構建有利於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體制機制。社會生產關係是多層次的,包括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等社會再生產各個環節的諸多關係,需要通過一定的體制機制來實現。新質生產力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而催生,以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優化組合的躍升爲基本內涵,以全要素生產率大幅提升爲核心標誌。新質生產力催生出新產業、新模式,這些新產業的生產要素髮生了重要變化,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組合配置相較傳統產業有很大不同,迫切需要適應其特點建立體現社會主義生產關係的具體制度。新質生產力的顯著特點是創新,既包括技術和業態模式層面的創新,也包括管理和制度層面的創新,後者主要是打通束縛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堵點卡點,健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體制機制。需要指出的是,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是一個動態過程,必然隨着實踐發展而不斷髮展,與之相應已有制度需要不斷健全,新領域新實踐需要推進制度創新、填補制度空白。

新質生產力涉及衆多領域。發展新質生產力並形成與之更相適應的生產關係,必須在以習近平同志爲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堅持以人民爲中心的發展思想,更加註重系統觀念,樹立全局思維,處理好局部和全局、當前和長遠的關係,通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適應新質生產力發展要求的新型生產關係,並實現兩者良性互動、協同發展。

(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孫蚌珠 作者系北京大學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院副院長、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