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琛偉:形成同新質生產力更相適應的生產關係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提出“健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體制機制”,對“加快形成同新質生產力更相適應的生產關係”作出重要部署。這就要求在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過程中,着力健全相關規則和政策,以完善生產關係促進生產力發展,促進各類先進優質生產要素向發展新質生產力集聚,實現全要素生產率大幅提升。

生產力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有別於傳統生產力,新質生產力是創新起主導作用,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生產力發展路徑,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徵,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質態。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生產關係反作用於生產力。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客觀上會促進形成新的更爲完善的生產關係,主動完善與發展適合新質生產力的生產關係又會反作用於生產力,促進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加快形成同新質生產力更相適應的生產關係,就要對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等進行更高效率的配置。就勞動者而言,需培養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就勞動資料而言,需引導先進優質生產要素向發展新質生產力集聚,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進一步實現數據等新型生產要素高效配置;就勞動對象而言,需進一步拓展勞動對象的種類和形態。着力打通束縛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堵點卡點,推動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優化組合的躍升。

加快形成同新質生產力更相適應的生產關係,需要抓住幾個關鍵環節。

一是暢通“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環,從體制機制上保障科技創新。科技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推動科技創新關鍵在於人才和教育,教育、科技、人才三者密不可分,打通制約創新的“教育—科技—人才”循環堵點卡點是調整完善生產關係的重要任務。必須準確把握教育優先發展、科技自立自強、人才引領驅動之間的關係,統籌謀劃佈局、強化協同配置、構建良性循環、形成強大合力,解決人才培養與科技創新供需不匹配的結構性矛盾。

二是暢通“科技—產業—金融”良性循環,促進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鍊深度融合,推動科技成果加快轉化爲現實生產力。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科技成果產業化是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必然要求,引入金融資源、強化金融支持則是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的重要動能。加快形成同新質生產力更相適應的生產關係,必須進一步優化、整合相關部門的聯動關係,構建起科技、產業、金融高效協同和順暢銜接的完整發展鏈條,加快形成以科技創新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成熟模式。

三是構建系統集成、銜接順暢、各方協同的體制機制,持續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無論是創新生產要素配置方式,還是暢通“教育—科技—人才”“科技—產業—金融”循環,只有形成成熟穩定的體制機制,才能持續不斷地保障各類先進優質生產要素向發展新質生產力順暢流動。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深化經濟、科技、教育、人才、金融等領域綜合改革,更爲廣泛地調動各方面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從根本上推動產學研協同、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鍊人才鏈深度融合,爲新質生產力發展提供製度保障。

加快形成同新質生產力更相適應的生產關係,必須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構建支持全面創新體制機制,構建高效的新型生產要素配置方式、新型生產組織方式,加快形成“教育—科技—人才”“科技—產業—金融”良性循環,有效保障和促進新質生產力發展。

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統籌推進育人方式、辦學模式、管理體制、保障機制改革。分類推進高校改革,建立科技發展、國家戰略需求牽引的學科設置調整機制和人才培養模式,超常佈局急需學科專業,加強基礎學科、新興學科、交叉學科建設和拔尖人才培養,着力加強創新能力培養。完善高校科技創新機制,提高成果轉化效能。優化區域教育資源配置,建立同人口變化相協調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務供給機制。完善義務教育優質均衡推進機制,探索逐步擴大免費教育範圍。

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打造充滿活力的科技創新生態。在原創性基礎研究領域,構建寬鬆自由的環境、激勵創新的制度、科學評價的導向,讓科研人員心無旁騖、潛心鑽研。在應用研究領域及部分基礎研究領域,完善以市場激勵爲導向的高效管理體制機制,進一步依靠市場機制配置科技資源,建立以企業爲主體、產學研深度融合、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科技創新生態。

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加快建設國家戰略人才力量。着力培養造就戰略科學家、一流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着力培養造就卓越工程師、大國工匠、高技能人才,提高各類人才素質。既要完善人才有序流動機制,促進人才區域合理佈局,打通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人才交流通道;又要健全保障科研人員專心科研製度,建立以創新能力、質量、實效、貢獻爲導向的人才評價體系,完善人才自主培養機制,加快建設國家高水平人才高地和吸引集聚人才平臺。

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集中力量突破關鍵核心領域“卡脖子”技術。把政府、市場、社會有機結合起來,激發各方面創新活力,科學統籌、集中力量、優化機制、協同攻關,調動產學研各環節的積極性,集聚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合力攻堅,形成共促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的工作格局。聚焦國家重大戰略需求,明確戰略重點和主攻方向,以國家重大科技項目等爲牽引,破除制約創新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搶佔科技創新戰略制高點,不斷提升重大創新工程的建設效益。

完善要素市場制度和規則,推動生產要素暢通流動、各類資源高效配置、市場潛力充分釋放。打破妨礙要素流動的體制機制障礙,推動市場基礎制度規則統一、市場監管公平統一、市場設施高標準聯通,全面提高要素匹配精準度、供需信息透明度和配置效率。加快推進以互聯網、大數據、雲計算等爲代表的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打破數據和信息壁壘,推動不同主體間、不同區域間、不同領域間數據資源安全開放共享。

(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王琛偉系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經濟體制與管理研究所研究員)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