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時論|文旅營銷該如何“玩梗”
黑龍江鏡泊湖景區計劃於今年 12月啓動一個名爲“流放寧古塔”的旅遊項目,該項目試圖還原清代流放犯人的歷史場景。景區方面表示,屆時遊客可佩戴枷鎖、穿囚服,體驗“流放之旅”。此項目一經推出,便引發了廣泛關注和熱議。有人認爲該項目很新穎,是文旅融合創新的舉措;也有聲音指出,文旅營銷不應拿流放“玩梗”。
一段時間以來,體驗式旅遊頗爲流行。今年國慶長假期間,山東沂南縣紅嫂家鄉旅遊區推出了“跟着團長打縣城”的沉浸式影視體驗項目,並且一炮走紅。更早前開封的“王婆相親”,本質上也是一種體驗式旅遊,“王婆相親” 正是仿古主題公園的一個項目。正是看到了體驗式旅遊能帶來大流量高人氣,黑龍江鏡泊湖想方設法搞創意,這個出發點是好的,是有關部門積極有爲有擔當的表現,其精神值得鼓勵和肯定。
不過,文旅營銷“玩梗”是個技術活兒,恐怕至少要做到“三個認識”。正確認識自己,善玩“資源之梗”。要看到自己有哪些特色的資源稟賦,比如紅色資源、歷史名人、非遺傳承等等,深挖資源,用好資源。其實,鏡泊湖是中國最大、世界第二大高山堰塞湖,既有湖光山色,也有火山口地下原始森林、地下熔岩隧道等地質奇觀,自然資源極其豐富。當地完全可以在特色和創意上大做文章,打造自己的金字招牌。如果一味照搬照抄,有可能變成邯鄲學步。
要正確認識歷史,善玩“歷史之梗”。尊重歷史是前提,也是底線。紅色旅遊項目“跟着團長打縣城”,向觀衆展示的是中國革命史上一段激情燃燒的歲月,通過這個項目,遊客既能夠得到放鬆,又能受到愛國主義教育。相比之下,“流放寧古塔”這樣的項目落地,是否會模糊乃至曲解歷史認知,恐怕也值得認真地掂量。如何開發“流放寧古塔”項目,如何擺正旅遊休閒和歷史教育的位置,從而避免陷入負面輿論旋渦,真正給景區帶來正向價值,需要更多思量。
要正確認知用戶,善玩“服務之梗”,尤其是要貼近和吸引年輕人。有親近感、有科技感、能夠“打卡”、方便在社交媒體上傳播,是年輕人的興趣所在。要進一步挖掘景點文化內涵,不斷創新表達呈現方式。比如,藉助視覺、沉浸、生成等數智技術,景區從傳統文化中挖掘故事線索,打造主題IP,設計集主題性、人文性和娛樂性於一體的場景空間、互動環節,讓文化和旅遊藉助數智技術實現了更好的融合。有豐富的感官體驗,能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這樣的旅遊服務,才能更好滿足多樣化、個性化、品質化的旅遊消費需求。
其實,文旅項目“玩梗”,玩的是創意。創意在文旅項目的成功中起着重要作用。但是,創意並不等於另類求新、故弄玄虛,要明確自己的定位。一個以歷史文化爲主題的文旅項目,其創意應該圍繞一條歷史文化主線展開。創意需要與項目的實際情況和資源條件相符合,也需要在技術上可行。創意還需要與受衆合拍。通過引入新的元素、活動和技術等,打破重複的模式,爲遊客帶來新的感受和體驗。當然,創意也需要有底線思維,尊重歷史,是“玩梗”必須守住的底線。
(胡波 楊麗)
特別聲明:本文經上觀新聞客戶端的“上觀號”入駐單位授權發佈,僅代表該入駐單位觀點,“上觀新聞”僅爲信息發佈平臺,如您認爲發佈內容侵犯您的相關權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