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宇程/雜學不是亂學 教育創新也要「照步來」

教育的未來將愈來愈廣泛多元化,打破我們現在認知的學科疆界框架,「雜學」必然是趨勢,但仍應該循序漸進,有更好的教育目標方法原則模式。(圖/視覺中國CFP提供)

教育應該要走向雜亂嗎?現在許多人討論教育時,提到體制就暗示着「僵化」,各種的規劃與限制,在「讓天賦自由」的號召下,似乎顯得多餘。近期在臺北舉辦的大型教育展主打的也是「雜學」。到底這個方向對不對?教育能多雜,過度會不會不好?思考這個問題時,我常想起兩個也很雜學的長輩。

社會大學高材生就是雜學界高手

吳叔早年是做營建業起家,後來也做貿易,賺了不少錢,幾年前,跟着流行也想當創投。有一次和我講起他投了不少錢的案子:用清水爲燃料的引擎,以及隨身攜帶的小型冷氣-前者不造成二氧化碳,後者用太陽能發電,所以超環保。吳叔神采飛揚地說着這個案子的發明人多大來頭,未來的商機有多大。

我試着暗示他:「如果這樣的發明能成立,那麼,所有的物理定律都要改寫。」吳叔說:「所以這叫劃時代的發明、難得一見的巨大商機啊。」一陣子後,就很少再聽吳叔說起這個投資案了,側面得知,他虧損的錢不只千萬元。

另一位陳大哥,很早就投入業務銷售工作,因爲擅長交際應酬,經營網絡關係得宜,不到四十歲收入就非常高。具體多有錢我是不知道,但看他的衣着、車款、買房地段就略知一二。陳大哥早年學歷不算很好,但是後來致富後很愛上課,熱衷於掏出幾萬塊,買一些大神級人物的課程,無論是人際關係、健康養生,或是趨勢前瞻,他都上得津津有味。

陳大哥很愛傳各種網路流言,例如防癌飲食、減肥秘法通靈神算,以及各種政治陰謀論。常常收到他的「善意分享」,雖然有點打擾,但也不太礙事,他要怎麼花錢,我也管不着。但有一次,陳大哥將來路不明的廣告信以爲真,買了成分有害的「健康食品」,全家人皮膚嚴重大過敏,花了不少錢,受了不少折磨,所幸兩三個月內漸漸治癒。

無論是吳叔或是陳大哥,他們賺錢的能力都高強,都是「社會大學」的高材生。他們自學商界的生存之道、與各種人合作競爭,也算是「雜學」界的高手。但他們算是突破框架的教育成功案例嗎?

雜學是未來趨勢 但不該瞎拼亂湊

某程度來說,我是支持「雜學」的。教育該走向的未來,在許多方面,都可以、都應該比現在「雜」得多。

學習,年齡可以雜,二元一次方程式可以12歲學,也可以15歲再學。學習,科目可以雜,把世界上的學問分成文科理科,本來就很荒唐,學院科系界限,常常限縮人的見識與思考。未來,學歷標籤也應該會更雜,因爲人人都可以看臺大、哈佛的線上課程,學養再也不能被簡約劃分。

▲把世界上的學問分成文科和理科,本來就很荒唐,學院和科系的界限,常常限縮人的見識與思考。(圖/視覺中國CFP提供)

未來一定可以有更多學習上的「雜種」,他們的知識與技能橫越、溢出我們今天認知的學科疆界,因爲學科疆界也是人造的。這些疆界,其實有害我們知識的整全性,甚至不利我們的生存。這有點像所謂的「純種狗」,其實是一種特別的變異型適應力反而差。反而是雜種狗,擅於適應不同的環境。

但是雜學,也不該是亂學。就像雜種狗,相對上比較沒有某些固定顯著的特徵,但也並不是半條尾巴、三隻耳朵、四隻左腿的瞎拼亂湊。

瞎拼亂湊的亂學,有可能會像是前述提到的「社會大學高材生」,他們某方面或許有專長,或許也不妨礙他們的生存,甚至也有可能因此致富。但是,他們對這個世界的認知體系中,還有許多巨大的黑窟窿。而這些黑窟窿,就可能在某些時候絆他們一跤,甚至有可能吞噬他們。

其實,這些年來,我雖然一邊在鼓吹雜學習 (我在 2016 年出版的書《人才,自造者》中就有一章,叫做〈雜學的大用處〉),但這幾年,我也愈來愈能理解「制式」學習有些好處。這些好處,可以是「雜學」所延續傳承的。

教與學仍應循序漸進 雜學之道不盲從

學習的內容可以雜,但是學習與教育的模式卻不該亂。從各種已驗證有效的教與學的模式看來,「雜學之道」應該至少包括以下幾個元素:

一、知識體系-無論怎麼學,必須知道有一個「知識體系」客觀存在,那是我們學習的重要參考依據,讓我們知道這個世界上可靠的知識有哪些,自己學了哪些,哪些又還沒學。或許現在教育體系中的物理科、化學科教得偏艱深,但不能否認,這個架構還是我們完整、正確理解物質世界的最好地圖。它不見得一定能用在賺錢,但是學到完整的物理化學知識體系,會幫助我們在生活中、工作中避免一些太離譜的錯誤。例如,不會去相信「永動機」這類的發明,因爲它分明違反了熱力學定律。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其實是我們人生的保護罩。

二、路徑引導-雜學習,也要循序漸進,什麼是基礎,適合先學;什麼艱深進階,可以後學。一直以來,我們有課綱,它往往太死硬,無法顧及學生各別的情況,但是它的存在還是很重要的。過去,老師的職責是以「講課」爲主,未來,學生可以從無限的資源得到知識,老師不必一直重複講課,主要職責會變成:依據學生的特質實況「點撥、鼓勵、提示」學習步調。也許這個職位未來可能不叫老師,而叫做教練、顧問,或者是「課程指導員」。

三、評測檢核-「考試」如果是彼此之間「比較高下」,它就是很殘忍的,但它不該是這樣。學習總是需要評測檢核,目的是爲了讓自己知道學得多深、還有什麼該進步的空間。雜學的狀況下,其實更需要合適的評測檢核機制,不見得是一張限時寫完的考卷,更不該是選擇題

四、共學羣體-無論學什麼,「同學」很重要。同學不必相同年紀,不必每天坐在同一個房間,重點是,在一段時間之中,你們一起學習,互相分享資訊,討論與深化理解,互相合作也正向競爭。在各種學習情境中,共學常比獨學來得好。相信未來的雜學,會設計出機制讓人們找尋共學同伴,甚至可能跨國一起學!

▲「同學」很重要,可以一起學習,互相分享資訊,討論與深化理解,互相合作也正向競爭。而未來,「同學」不必要在同一間教室裡,甚至不會在同一個國家裡。(圖/翻攝自freepik)

打破框架不是沒有原則 更要慎重以對

「雜學精神」的真意,應該是破除人造而且過時的舊框架,走進下一個時代應該要有的學習模式。走進新的教育模式前,我們需要定義更好的教育目標、方法、原則、模式,這是所有投入教育創新者需正視的考驗。

在這個打破舊框架的階段,教育研發與倡議者更要慎重。打破框架,絕不代表沒有原則與路徑,絕不該讓教育陷入噱頭行銷、包裝的迷宮,不該任由家長和學生陷入「怎樣學都沒差」的誤解,或是茫無頭緒的恐慌。

當舊框架正在一點點被拆掉、被打破的時候,更需要儘快開始爲新雜學建立合適的原則和路徑,以免雜學變成缺乏成效、只剩迷惘的「亂學」。因爲人們失望之後,反而可能迎來舊框架的復辟!

好文推薦

謝宇程/留學交友搏感情?「勢利」纔有好人緣

謝宇程/爲了「午餐」 他決定在國外養孩子

謝宇程/政府首長是大權在握 還是步步驚心?

►►►隨時加入觀點與討論,給雲論粉絲團按個贊!

●謝宇程,專欄作家。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88 論壇歡迎更多聲音與討論,來稿請寄editor88@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