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和人工智能,誰更聰明?

來源:一席

Stella Christie,清華大學長聘副教授。作爲一名教授,她習慣在課堂上提問,所以在這裡問大家一個問題孩子人工智能,哪個更聰明?

可能大多數人會說,兩歲的孩子什麼都不懂,肯定是人工智能比孩子聰明。但是事實上,研究人工智能的科學家,非常希望人工智能能夠像孩子一樣聰明。大家會不會驚訝,孩子到底哪裡更聰明呢?

爲什麼孩子比人工智能聰明?

很多人以爲我研究兒童認知因爲我特別喜歡小孩,其實也沒那麼喜歡。雖然我有自己的小孩,我更感興趣的是人的智能是從哪來的。如果我們想知道這個問題,我們必須回到孩子的身上

我們來看一下孩子和人工智能的三個重要差別。第一點,大家肯定聽說過,阿爾法狗人工智能打敗了圍棋的冠軍,阿爾法狗是不是很聰明?是的。

但是現在,如果我們讓小孩和人工智能玩新的遊戲,不要玩圍棋,玩五子棋規則變了,阿爾法狗就不會了,而小孩一學就會。我們可以說小孩比人工智能的適應性更強。

第二點,我們在世界裡需要識別各種各樣的東西,如果你不可以識別狗、貓和人,這會很麻煩。孩子需要識別,我們也非常希望人工智能做得到很好的識別。

孩子看幾個球就可以認出什麼是球,什麼不是球,就是說孩子是從小數據中學習的。我們再看一下著名的人臉識別,人工智能仍然需要幾億張人臉的學習,才能學會認出一張人臉。就是人工智能是依靠大數據,不像小孩子依靠小數據。

但即便是這麼大的數據量,人工智能還是會出錯。去年有一個很有意思的新聞,在一場足球比賽中,球進了,但是比分是0:0。

爲什麼?因爲負責計分的人工智能把光頭裁判的頭識別爲了足球,而我們的孩子永遠不會出這樣的錯誤。

第三點,孩子識別不明確的模式能力比人工智能更強。我給大家舉一個看起來很簡單的例子,大家可能還記得教你的孩子說“謝謝”的時候,是不是教他幾遍,他就知道了在什麼情況下需要說“謝謝”,在什麼情況下需要說“不客氣”或者“再見”。

其實到今天人工智能還學不會說“謝謝”,你可以通過編程讓人工智能說“謝謝”,但是人工智能是不知道什麼情況需要說“謝謝”的,因爲這個說“謝謝”的規則不明確。而孩子是可以學習的,人工智能到今天還是不可以。

所以孩子比人工智能聰明,因爲他的適應性強,能夠利用小數據很快識別各種模式。對比完孩子和人工智能,我們知道了孩子的最大優勢就是識別模式,那識別後的下一步是什麼呢?

類比思維

把識別出的模式應用到一個新的情況解決新的問題,這個能力叫做類比思維。世界上很多偉大的發現都來自於類比思維。比如說玻爾獲得諾貝爾獎,因爲他把已知的太陽系模式建立到了原子結構問題上。

類比思維非常重要,從那兒有了創新,有了發現。我是一位科學家,我想知道類比思維是從哪兒來的,要弄清楚這個問題,我們必須回到孩子身上。所以我們請孩子們來到我們的實驗室——清華大學腦與智能實驗室兒童認知研究中心。

我們有各種各樣的實驗,針對0到8歲的孩子。爸爸媽媽在外邊可以通過電視觀看我們的實驗過程,孩子獨自參加實驗。對孩子來說,參加我們的實驗是非常好玩的,相當於遊戲一樣。那麼今天我們看一下我們其中一個實驗,是怎麼研究小孩的類比思維的。

我給兩歲和三歲的小孩看這張圖片,是相同模式的圖形

然後我問孩子們,你覺得下面這兩張圖片,哪一張跟上面的圖片更匹配呢?實驗就是這樣,我們做8次就結束了,很快,10分鐘左右。

可能成人會說A更匹配,因爲A有相似的模式,但是結果顯示,兩歲和三歲的小孩,他們的答案是隨機的,有時候他們選A,有時候他們選B,就是說他們看不出相似的模式。

但是大家可能會想,是不是因爲兩歲和三歲的孩子太小了,他們還聽不明白這個問題?

不是的,因爲如果B改變了一點點,在這樣的情況下,孩子們的選擇就不是隨機的,他們都選擇了B。

這個說明什麼呢?第一,孩子聽懂了問題;第二,他們可以認出圖形的匹配,但是看不出模式的匹配。

不僅是小孩,其實我們成年人有時候也像孩子一樣,很容易看出匹配的東西,卻看不出匹配的模式。

在這個實驗中,成人被邀請對物理問題進行歸類初學者是這樣歸類的:他們用相似的外形來歸類問題。但是物理學專家是用相似的模式來歸類問題。所以類比思維是不簡單的,一開始還是很難的。

如何提高類比思維?對比

在我的研究中,我想知道如何提高孩子的類比思維。在進一步的研究中發現,如果先給孩子們對比,結果會有很大的變化。

大家看看,在這之前只有一張圖片,現在我給孩子們兩張圖片,讓他們對比一下,再問他們下面哪一個更匹配。

這是跟第一次實驗的選擇一模一樣的,沒有長方形,沒有匹配的形狀,只有匹配的模式,以前他們看不出來匹配的模式,現在有對比後,大多數孩子選擇了A,就是說有對比以後,他們能看出匹配的模式。唯一的差別是這一次他們在最初的觀察時使用了對比。

對比促進類比思維的研究非常豐富,今天就跟大家分享三個方面

第一個方面是學習語言,有很多研究證明對比幫助語言的學習。

第二個方面是社交,有時候小孩很難理解別人的想法,特別是當別人的想法和自己想法不一樣的時候,但是通過對比,他們能更容易理解別人的想法。

第三,對比對數學學習非常有幫助。有一個有名的數學家,叫吉波雅,他寫了一本書叫《數學中的類比思維》。數學的本質就是各種各樣的數學模式,孩子們如果看不出來相似的模式,學習數學就會有困難,而對比可以幫助他們看出數學模式。

科學已經證明,一旦有對比的機會,類比思維就會提高。

大家可能覺得這些都是在實驗室裡做的,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怎麼培養類比思維呢?按照剛剛看到的科學邏輯,就是要提高對比的機會,那麼怎麼提高對比的機會呢?其實很簡單——玩。因爲在玩的時候,孩子們經常有對比的機會。

比方說這個小孩他在玩攀爬架,他可能會想一想誰能爬更高呢?還有,是上面的層數比較多,還是下面的層數比較多?

上星期我的孩子玩吹泡泡,然後他突然問,爲什麼有一些泡泡不一樣,是奇奇怪怪貼在一起的?他爸爸是物理學家,聽到這個問題很興奮,跟孩子說:這個問題很不簡單,其實我也研究過泡泡的形狀,用來解決一個宇宙學的問題,我還寫過兩篇文章

從這個文章中,你可以看到是真的像泡泡的結構。所以大家可以發現,小孩玩的問題和物理學家研究的問題也可以是一樣的問題,對比一下,可以給出一樣結構的問題。

玩的機會和環境

國外有一個研究,在實驗中,他們請三歲的孩子玩一個遊戲,孩子需要想辦法讓這個機器發出聲音。其中一半的孩子是由大人教,一半的孩子是自己玩,沒有大人教他。

然後所有的孩子都會拿到新的機器,他們需要自己想辦法讓新機器發出聲音,就是說他們要把在實驗中學習到的模式應用到新的情況,結果發現,大人教的那組孩子和自己玩的那組孩子表現是一樣好的。

但是這個研究是在國外做的,我非常想知道在中國我們的孩子們是怎麼樣的,所以我的實驗室也做了一樣的研究,也是三歲的孩子,一半的孩子由大人教,一半是孩子自己玩,結果很不一樣。

在大人教孩子的情況下,我們的孩子和國外的孩子表現一致,都很棒。但是孩子自己玩的情況,在5分鐘以內,我們的孩子探索的次數比國外孩子探索的次數低。

大家可以想一下,爲什麼?我覺得最大的可能性是,因爲我們的孩子玩的機會比較少。我們的孩子很忙,忙着做作業,上興趣班,即使有時間玩,有時候也找不到合適的玩的地方。

我的孩子兩歲的時候,有一次他突然很興奮地跟我說,“媽媽,有遊樂園!”就是這個。

結果他玩了一會兒,馬上出現了一位老奶奶抓着他說,“不安全,不可以玩的”。我知道奶奶的出發點是很好的,是的,確實不安全,但是結果是我們的孩子也不可以玩。

另外一次,我和孩子準備去一個公園風箏、玩滑板車,然後我們到公園的門口看到入園的須知後,感覺傻眼了,放風箏不可以,滑板車也不可以,大聲說話也不可以,什麼都不可以。

其實在中國,早就有一個人提出了玩耍的重要性,這個人就是魯迅先生,他在《風箏》裡面寫了,小的時候他不讓他弟弟玩風箏,後來非常後悔。

所以我有一個大夢想,我想用科學創造一個可以自由探索的環境,一個可以玩耍、對比,提高類比思維的環境。

第一步,我和北大設計學院的韓西麗老師合作,用認知科學來制定良好學習環境的設計指南,因爲設計可以塑造環境,使其更高效地激發兒童學習的能力。我們認爲學習可以在任何地方,不一定是在學校,在戶外也是可以學習的。

其實要設計良好的學習環境,可以不佔用新的空間,只需要簡單改變已有的空間就很好了,比如在老年人的健身區域加上一些孩子們玩的設施,特別是在中國,我們的老人和小孩是經常在一起的,這樣爺爺奶奶可以運動,小孩也可以玩。

我們在家裡也可以創造適合學習的環境。大家已經知道,對比對類比思維非常有幫助,所以我們在家跟孩子聊天也是可以用對比的。

如果你的孩子問你,爲什麼車會開?除了跟他說因爲車有發動機,你也可以用對比反問他,還有哪些東西也有發動機呢,或者有哪些交通工具不需要發動機呢?這樣的聊天也能幫助他們形成類比思維。

因爲我是研究兒童認知的,所以我常常收到來自家長的問題,比如我的孩子應該報什麼補習班呢?需要報幾門補習班?

我的答案是,看你的孩子的興趣和需要,因爲科學不可以教我們如何培養孩子,但它可以幫助我們找到最合適自己的培養方式。

我的孩子現在4歲了,但是他一門補習班都沒有上,不是因爲補習班不好,是因爲他在日常中已經有很豐富的對比學習的機會。我是印尼人,他爸爸是波蘭人,我們住在中國,所以每天我的孩子需要用印尼語波蘭語和漢語這三門語言,當他用三門語言的時候,他對比的機會就已經非常多了。

可能大家覺得小孩說三門語言是很難的,其實不一定的,在中國,方言也是語言的,如果你們在家裡,爺爺奶奶說方言,你們也可以讓你的孩子學老家的方言,這樣對他們類比思維的形成也是非常有幫助的。 我剛剛說我的孩子一門補習班也沒有,其實也不太對,因爲他有很大的一門補習班,就是學習中國文化,學習中國文化給了他很多很多的對比機會。

有一段時間他每天是這樣穿衣服的,他非常非常喜歡孫悟空。

在我們印尼文化裡也有美猴王,這個美猴王叫Hanuman。Hanuman不是從石頭裡蹦出來的,他有媽媽爸爸。雖然兩個都是美猴王,但是他們的故事不一樣,我的孩子非常喜歡把兩個美猴王放在一起比較。

這個是我家庭的情況,我相信每一個家庭都有非常豐富的對比的機會。創新、發明,最終來自人的心智,來自類比思維,而不是來自人工智能。我們不可以直接教他創新和類比思維,我們只能幫助他,激發他。剛剛大家看到了,激發的方法有對比、有玩耍、有聊天,這些不僅僅是實驗室的科學,更是每個家庭在家裡能夠做到的事情。

這一次疫情讓我們看到世界充滿了不確定性,誰能夠知道20年後的孩子們會面對什麼樣的世界?你今天讓孩子學習英語,有沒有可能20年後中文比英語更重要?這也是爲什麼我很努力學習中文的原因。今天你雞娃,你怎麼能夠確定20年後這些知識還是很重要的?但是擁有類比思維,你的孩子可以將他今天學的知識應用到20年後解決新的問題。

爲了讓我的孩子能夠面對不確定的未來,我要培養他的類比思維,讓他玩、跟他玩、跟他聊天,我希望20年後他像這個風箏一樣,依然跟我有聯繫,但是能擁有自己的一片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