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造汽車一樣造房子 大規模工業化還有多遠

張淑賢/攝 陳錦興/製圖

證券時報記者 吳家明 張淑賢

低碳的發展理念正在重塑房地產行業的建築模式。今年以來,包括北京和廣州在內的多個城市,均發佈公積金支持裝配式建築的政策,即購買該類住宅,公積金貸款額度可上浮。

所謂裝配式住宅,即是指把大量現場作業轉移到工廠進行,將在工廠加工製作好的構件和配件(如樓板、牆板、樓梯、陽臺等),運輸到施工現場,進行裝配安裝而成的住宅。

此前,住建部等部門亦多次提出,要“像造汽車一樣造房子”。在政策持續加碼下,裝配式住宅被認爲是房產行業的風向標。如何像“造汽車”一樣造房子?目前仍存在哪些發展瓶頸?證券時報記者近日進行了實地探訪,並就上述話題與多位專家進行探討。

“像造汽車一樣

造房子”

一個個散亂卻標準化的零件可以拼成一輛汽車。而用標準化的房屋組件,像搭積木一樣拼裝出一個完整的建築結構,也逐漸成爲房屋建造裝配的新思路,目前正越來越多地應用在住宅施工中。

在上海惠南的一個樓盤建築工地上,證券時報記者看到,現場沒有腳手架,只有幾臺塔吊在忙着運輸一塊塊預製好的“積木”。而正在“組裝”的樓層,十幾位“裝配師”各自忙碌着,有的在裝內牆,有的在裝窗戶,一旦有“積木”運上來,裝配師們便根據指揮小心翼翼地取下,按照相關要求,一一安裝在適合的位置。

證券時報記者注意到,每塊“積木”都有詳細的“身份證”,包括項目名稱、產品型號和生產日期等。

“將一塊塊‘積木’定格在位置上,一層樓大約只需1天半時間,加上澆築固定等環節,約需要七八天的時間。”上海建工房產事業一部惠南項目部B7-5地塊項目經理俞宙接受證券時報記者採訪時透露。

這樣的樓盤施工方式,在上海建工房產旗下項目中司空見慣。早在2008年,上海建工房產即有住宅試點裝配式,2016年開始推廣裝配式住宅,目前公司在惠南的四個在建樓盤均爲裝配式住宅。

在“2023年深圳市裝配式建築示範項目名單”的公示中,全國工業化程度最高的高層保障性住房小區——龍華華章新築在列。據建築方介紹,“華章新築”項目在工廠完成大多數建造工序,在現場現澆連接。每個模塊單元內的結構、機電、給排水暖通和裝飾裝修等大部分工序在工廠進行高標準的工業化預製,最後運送到施工現場吊裝及現澆受力構件混凝土後,形成完整建築。

“對於住宅的裝配式裝修,相比較傳統工藝,裝配式質量更加結實耐用。”龍湖工作人員對記者表示,“例如,牆面整體幹掛,高效施工,避免人爲施工過程中出現的誤差和空鼓。”

俞宙表示,裝配式住宅的優勢包括現場溼作業量減少,塵土和噪音等污染大幅減少;窗戶等構件在工廠標準化生產,避免了現場作業因窗框後置、作業人員手勢不同帶來的質量問題;工期大幅壓縮,與現澆模式相比,公司在惠南地區的四個在建項目採用裝配式無腳手架體系,無需腳手架的裝和拆,即可節約不少工作量。

有望成建築行業

發展風向標

在“雙碳”目標下,業內普遍認爲,裝配式建築有望成爲未來行業發展的主要模式和風向標。

在業內人士看來,裝配式建築最大的特點是可以實現精細化製造,與現澆模式相比,實現了粗放式生產到精細化製造的轉變,是建築工業化產品迭代升級的一種必然趨勢。

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副院長兼前海分院院長曲建接受證券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建築行業要實現低碳轉型升級,需從兩方面發力:一是在建築的運營環節,通過綠色建築技術的應用實現節能減排;二是在建築的建造環節,應用裝配式建築技術、智能建造技術,實現建築業的“工業化”“智慧化”轉型。

《“十四五”建築業發展規劃》明確指出,“十四五”期間,裝配式建築佔新建建築的比例達到30%以上,打造一批建築產業互聯網平臺,形成一批建築機器人標誌性產品,培育一批智能建造和裝配式建築產業基地。

目前,多地都在積極鼓勵裝配式建築產業發展。浙江提出到2025年,裝配式建築要佔新建建築比重達到35%以上;海南更是提出,到2030年裝配式建築面積佔新建建築面積比重超過95%。

今年年初,上海在發佈的2024年住房城鄉建設重點工作任務中明確提出,提升預製構件智能化生產水平和裝配式建築品質,加快智能建造項目培育及經驗複製推廣。而在近期的土拍新規中,上海也增加了地塊裝配式建築、綠色建築和超低能耗建築等具體要求。

而湖南則將裝配式建築列入重點產業倍增計劃,2024年,該省裝配式建築總產值力爭達到2000億元。

各地不僅在頂層設計方面支持發展裝配式住宅,更在銷售端出臺刺激政策。證券時報記者梳理髮現,已有包括北京、廣州、煙臺等在內的多個城市,對購買綠色建築及裝配式建築的新建住房,額外提高公積金貸款額度。

裝配工缺乏、成本過高

等問題待解

然而,證券時報記者在調研中發現,裝配式住宅的發展目前仍存在不小的瓶頸,包括裝配工缺乏以及建造成本過高等。因此,目前離大規模工業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裝配式住宅對裝配工的技術要求較高。”俞宙說,“而房子因戶型、面積等不同,構件都是定製化的,現場安裝工人需要熟悉構件和流程。”

熟練的裝配工卻較爲缺乏。“上海建工已形成裝配式完整產業鏈,因此施工單位的管理人員和技術人員都是有裝配式操作經驗的,可以現場指導,而勞務工上手就需要時間。”俞宙說。

預製構件、現場裝配,證券時報記者原以爲裝配式住宅的成本要低於傳統現澆模式的住宅,但調研結果卻相反,成本還要略高。

構件越標準、模具重複次數越多,構件成本無疑越低,但在實際中,戶型多元化造成的預製構件不能重複利用,且房企之間的標準不統一,導致了裝配式住宅成本普遍高於普通住宅。

“每個小區的房子房型、面積等不一樣,不可能所有的構件都標準化出廠。”俞宙告訴記者,“而定製就需要專門的模具和專門的產線,成本雖然上來了,但在政策支持下,綜合效能還是優於傳統模式。”

廣東省城鄉規劃院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李宇嘉接受證券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裝配式住宅是建築產業作爲支柱產業和高質量發展的體現和發展方向,但從目前的情況來看,發展的難題之一就是成本,裝配式住宅的開發成本比普通房地產項目高,這或導致房價提高,降低購買人羣或者企業的接受程度。

“與此同時,裝配式住宅是一個系統工程,包括設計、安裝、澆築等步驟的無縫銜接。”李宇嘉表示,“目前,構件預製工廠化不是問題,但當前的裝配式設計大多隻考慮結構裝配,使得建築成爲半成品,還無法達到建築工業化的要求。”他同時也表示,裝配式住宅對於建築材料供應、用工需求和企業都提出很大的挑戰。

曲建建議,建築行業目前缺少轉型升級的自發動力,政府可從兩個層面加強引導:一是做好產業規劃的頂層設計,形成建築業轉型升級的行動計劃文件;二是在政府投資項目中率先實踐,比如保障房等,既讓行業看到經濟效應,也在實踐中逐步形成新的行業標準和規範。

證券時報記者瞭解到,目前,包括上海建工房產在內的房產公司,正在探索已使用過的裝配式構件,外立面、陽臺、樓梯和門窗等構件,能否標準化入庫,待以後再有類似戶型時,可直接生產,屆時成本或將大幅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