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域金融供需不匹配 銀行離打通“最後一公里”還有多遠?行業專家共議突破路徑

財聯社3月1日訊 (記者 曹韻儀)臨近兩會,近期,財聯社記者觀察到縣域金融生態引起業內廣泛討論,包括農業銀行、浙商銀行在內的多家銀行相繼升級縣域金融服務。從具體措施來看,金融機構今年將持續加大涉農貸款投放力度。

銀行如何做好最後一公里的金融服務?專家對財聯社記者表示,目前,縣域金融做的還有所不足,一些大型金融機構忽略了最後一公里的需求,而一些小型的金融機構金融服務能力又不是很強。目前,還存在農村貸款難、信貸風險補償機制不健全等困境,縣域金融機構在金融產品創新方面還面臨多重挑戰。未來可以利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數字化手段解決信貸難題。

多家銀行發力縣域金融 抓住繞政府端、企業端、社會端三大把手

縣域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最基本最關鍵的單元,各類金融需求在縣域裡反映的最直接也最全面。然而由於過度強調營利性、弱化功能性,信息不對稱、風控壓力等因素,導致傳統金融服務較難充分覆蓋,縣域金融服務往往較爲薄弱。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兼職教授、財經評論員譚浩俊對財聯社記者表示,縣域金融的源起是不同的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和條件不同,如果採用統一的金融政策會導致部分地區的金融支持力度不足。而以縣域爲單位制定具體貨幣政策能夠有針對性的支持當地經濟發展。

“目前,縣域金融做的還有所不足,一些大型金融機構忽略了最後一公里的需求,而一些小型的金融機構金融服務能力又不是很強。”譚浩俊表示,強調縣域金融的概念對當地經濟發展非常重要。

2024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就指出,強化對信貸業務以縣域爲主的金融機構貨幣政策精準支持,完善大中型銀行“三農”金融服務專業化工作機制。

近期,多家銀行專注縣域金融生態,舉辦研討會佈置未來規劃。2月29日,浙商總會金融服務委員會、杭州市臨平區人民政府、浙商銀行等召開“縣域綜合金融生態建設專題研討會”,聚焦縣域綜合金融生態建設的模式創新與理論研討。農業銀行也在2月27日召開服務鄉村振興和“三農”縣域業務工作會議,增加縣域農村金融供給放在首位,具體措施爲不斷提升縣域貸款在全行佔比,持續加大涉農貸款投放力度。

目前,打通金融最後一公里的重點在於滿足縣域企業的融資需求,提高縣域農村的金融共計。根據中新社和農業銀行聯手發佈的金融服務需求調查指數,今年一季度,縣域企業融資需求呈上升態勢,租賃和商務服務業增幅最大,2024年一季度,縣域企業融資需求呈上升趨勢,較上一季度增長6.9%,企業發展需要更多資金支持。

聚焦縣域經濟可從政府指導的協同模式入手。浙商銀行黨委書記、董事長陸建強表示,該行重點圍繞政府端、企業端、社會端等三大主體,爲政府構建區縣金融運行質量指標體系、爲企業搭建數字化“金服寶·小微”平臺、爲居民定製“財富管理N課”培訓課程 ,均獲得良好成果。

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研究所副所長莫萬貴表示,金融供給與需求不匹配,是因爲部分經營需求沒有被挖掘和培育,同時金融供給不夠豐富。想要解決上述問題,應發揮有爲政府、有效系統的作用,建設中國特色金融文化。

在政府和金融機構的發力下,以杭州臨平區爲例,該區在金融生態優化、營商環境改善、企業融資成本下降、社會金融意識提升等六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區域內新增市場主體近6000家,製造業、涉農和科技貸款同比分別增幅24%、35%和19%。“金服寶·小微”平臺累計服務企業近5500家、提供貸款7.4億元。

據悉,臨平區構建了“政府指導+金服會賦能+金融機構廣泛參與”的協同模式,爲示範區建設把關定向。其中,79名金融顧問下沉一線,開展了70多場公益金融活動,組織業務培訓1600人次,解決融資需求1300個、融資金融138億元。浙商銀行還提出了八項具體舉措,複製“臨平模式”,如在全國首創區縣金融風險體檢機制,滿足企業上市、併購等金融需求的增值服務體系,打造金融賦能“千萬工程”(“千村示範、萬村整治”工程)的可感共富模式和一體開展投教活動、金融反詐等。

“臨平試點打開了金融服務創新、金融服務價值提升的空間。這個空間是金融的最後一公里,也是金融的最大最現實場景,是數字化背景下金融變革的真正落地,也是實現和衡量五篇金融大文章的最重要平臺。”陸建強表示。

縣域金融面臨多項挑戰 大型金融機構需更下沉

桂東農商銀行黨委書記、董事長祝勝斌曾撰文表示,目前縣域金融服務正在發生變化,農村資金需求主要來自農戶金融服務範圍進一步拓寬,農業產業鏈生產經營貸款需求顯著增強。其次是消費信貸和民生金融業務進一步發展。

“由於缺乏抵質押品、信息不對稱,農村獲得10萬元以上的貸款額度相對較難。同時,信貸風險補償機制不健全。農村經濟具有弱質性,受自然災害和市場風險的影響較大,信貸違約率較高,金融機構不得不提高利率以覆蓋風險敞口,導致小微企業和農戶借貸成本增加。”祝勝斌表示,普惠金融體系難以推進,縣域金融機構在金融產品創新方面還面臨多重挑戰。

“大型金融機構需要進一步下沉至經濟欠發達地區,同時給予更多的資金支持,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務,幫助區域發展。”譚浩俊表示。

從根本來看,縣域金融難以發展的原因在於信息不均衡,金融機構難以觸達,未來通過數字化、人工智能等手段能夠有效解決貸款難題。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黃益平表示,縣域經濟中,金融機構與經濟主體間存在信息不對稱的問題,縣域經濟主體規模較小,地理位置較爲分散,同時風險評估資質不足,金融機構難以觸達。

黃益平表示,採用關係型貸款方式可解決縣域金融風險控制問題。關係型貸款指信貸員在全方位、連續性追蹤中小企業主後,即使企業主信貸資質未達到風險管理要求,金融機構也可以向其發放貸款。此外,利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數字化手段進行信用風險評估也是解決上述問題的方法之一。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陳道富表示,縣域經濟中,金融機構與中小微企業的信息不對稱是一個大問題。不過,目前數字化的發展可以幫助金融機構與服務對象融合,形成關係型金融,打破信息差,實現金融安全與風險控制。

陳道富認爲,中國的金融需求非常龐大,但並未得到很好的滿足。金融服務過程應踐行客戶需求導向,感觸客戶實質性痛點,解決中國金融供給與金融需求間最後一公里的鴻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