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甘之戰:看下,與八里橋同期,蘇丹土著是如何全殲上萬英軍精銳
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按鈕,方便以後持續爲您推送此類文章,同時也便於您進行討論與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們堅持創作的動力~
文|阿楽
編輯|t
引言
19世紀西方殖民主義在非洲大陸蔓延開來,英國爲獲取殖民資源和擴張勢力範圍開始將觸角伸向蘇丹地區。然而,外來殖民者的入侵激起了蘇丹人民的憤怒。
(殖民主義向非洲蔓延)
宗教領袖馬赫迪,發動了一次反抗埃及統治者和英國殖民者的大規模起義。經過慘烈肉搏後,起義軍徹底殲滅了這支英軍遠征隊,僅剩300餘人逃脫。
這場戰役震驚世界被稱爲“非洲的阿斯特拉罕”。 這是一場捍衛家園的義戰,也是反抗外來壓迫的民族解放運動。
馬赫迪起義直面英國殖民野心
馬赫迪,原名穆罕默德·艾哈邁德·伊本·阿卜杜拉,他從小便對宗教顯示出濃厚興趣,經常跟着父親或當地宗教人士學習《古蘭經》。
(大規模起義)
1871年,馬赫迪前往首都喀土穆,在著名教師們門下學習伊斯蘭教義。一場血雨腥風襲來了迪爾富爾高原,原本平靜的卡拉姆村莊頓時支離破碎,橫屍遍野。
僅僅一年前,這個村莊還籠罩在另一種氣氛裡。穆斯林領袖馬赫迪,來到這裡號召貧苦的農民和奴隸加入他領導的起義軍。
馬赫迪從小經歷家庭離散家人主義死去,他對宗教與正義有着堅定的信念。通過傳道,馬赫迪意識到普通百姓所受的剝削與欺壓。
(馬赫迪)
於是他開始以馬赫迪的名號四處活動,意爲“引導者”。通過對民間疾苦的同情,馬赫迪迅速組織起反抗軍創造一個公正平等的社會。
起初的起義軍只有幾百人,裝備十分簡陋。但馬赫迪的巧言善辯和信仰吸引了越來越多貧苦人民加入。
到1883年時起義軍已有4萬人,其中1.8萬是騎兵。他們在迪爾富爾高原的卡迪爾山區秘密訓練,學會了騎射和簡單軍事陣形。
(馬赫迪大起義)
起義軍配備彎刀、長矛等傳統武器,也有一些火槍。馬赫迪甚至派人走私來數門小型加農炮。
同年1月,起義軍攻佔了蘇丹的第二大城市烏拜伊德。
這座被圍困的城池很快就陷落了,起義之聲遍地燃起,各地底層民衆紛紛響應馬赫迪的號召。埃及統治者見大勢已去,立即向倫敦的殖民宗主國英國發出了求援。
而英國此時正準備在非洲修建一條開羅到開普敦的鐵路,將整個非洲縱貫在一起以鞏固殖民統治,馬赫迪的起義直接威脅到英國在蘇丹的利益。
於是1883年9月,英國組織了一支遠征軍前去鎮壓馬赫迪及其追隨者。
(攻佔烏拜伊德)
二、希克斯輕敵再現八里橋
這支英遠征軍,兵力達1.1萬人,主要由7000名英國正規軍組成,另有2500名埃及步兵和印度僱傭兵。
更爲重要的是,這支隊伍裡還有500名來自英國第二龍騎兵團的精銳。可以說這支軍隊的組成在當時已屬一流。
然而問題在於,指揮這支軍隊的希克斯將軍依然目空一切。60年前英法聯軍在八里橋遭遇慘敗,主要是因爲指揮官輕視對手。
60年後的希克斯,卻絲毫沒有汲取教訓,仍然認爲面對蘇丹土著就是一次“郊遊”。
(八里橋之戰)
其實,英軍已不同往日,主力步兵已經換裝後膛槍械,射速更快。可惜希克斯的思維模式還停留在60年前,這就註定了悲劇重演的可能。
1821年的八里橋之戰,英法聯軍由於輕敵,在進攻哈爾圖姆時,陷入蘇丹大軍的埋伏全軍覆沒。60年後,英國派出今非昔比的遠征軍理應能避免悲劇重演。
然而,歷史的車輪似乎又回到了相同的起點,希克斯將軍面對一羣“烏合之衆”十分輕敵。
殊不知自己即將踏上一條血火征途。
(單峰駱駝偵察兵)
三、堅壁清野斷後路,英軍遭蘇丹人包圍
1884年的11月,英國遠征軍長驅直入深入蘇丹腹地,準備鎮壓馬赫迪的起義軍。當英軍正行軍在一處山谷時,馬赫迪敏銳地覺察到機會的來臨。
他迅速派出了騎着單峰駱駝的偵察兵秘密尾隨英軍,很快就摸清了希克斯的隊形佈局——三路縱隊魚貫前進,採取品字形推進的隊形。
對敵情瞭如指掌的馬赫迪,立即命令手下展開行動。一部分起義軍騎着馬猶如飢餓的豺狼般突襲英軍,進行密集的騷擾射擊,箭雨般的子彈讓英軍人仰馬翻。
與此同時,另一批起義軍按照馬赫迪的部署,開始在希甘森林廣佈陷阱與伏兵。
(起義軍)
起義軍一路遊擊,沿途佈下無數坑洞陷阱用樹枝掩蓋,白天沙以土掩埋又特意保留幾處水源,引誘口渴的英軍深入,等英軍進入此地後果將不堪設想。
更致命的是,馬赫迪手下三千蘇丹騎兵,早已悄無聲息地切斷了英軍的後路輜重補給盡數焚燬。而兩翼也被挖掘的深溝阻隔,英軍陷入了一個巨大的包圍圈之中內外夾擊之勢明顯。
儘管希克斯試圖突破重圍繼續推進,但這一切已經來不及了。馬赫迪採用的“堅壁清野,斷水斷糧”的方式搭配靈活機動的游擊戰術,讓初來乍到的英軍完全陷入了他設下的困境。
(英國遠征軍)
在馬赫迪的謀略之下,本來號稱“日不落帝國”的英軍鐵騎,即將在這片陌生的土地上葬送骨血,成爲蘇丹的腳下亡魂。
這場關乎命運的博弈,馬赫迪以他卓越的戰術佈下天羅地網,而英軍還遠未意識到死神已經悄然降臨。面對兇殘的游擊戰他們在這片與世隔絕的荒漠中,失去最後一線生機,難逃滿盤皆輸的命。
四、蘇丹人依靠地利大獲全勝
馬赫迪麾下勇猛的騎兵也加入了此戰 ,他們騎着矯健的阿拉伯馬,手持彎刀長矛,持續不斷地對英軍實施衝鋒。
(起義軍重重包圍)
快速疾馳之下對英軍士兵進行密集穿刺,造成了慘重的人員傷亡。英軍在步槍火力弱化,又無水無食的情況下,士氣黯然已經四面楚歌。
到了下午4點左右,英軍的最高指揮官希克斯不幸中彈負傷,很快就在荒蕪貧瘠的野戰中不治身亡。
隨後,英國遠征軍的整體隊形迎來崩潰瓦解,除了300餘人僥倖逃脫回國,其餘1.1萬英國軍隊全軍覆沒滅亡。
這場實力懸殊的起義軍以少勝多的戰役給世界帶來了極大震撼,被稱爲“非洲的阿斯特拉罕慘案”,英國在這場殖民掠奪式的戰爭中遭受了巨大損失。
(英國遠征軍瓦解)
而馬赫迪的威望也隨之大增,起義軍在之後10年內,繼續與英國殖民者進行着艱難頑強的抗爭。
這場勝利也證明了殖民地人民爭取獨立的決心,震懾了殖民者的傲慢,對落後民族產生了極大鼓舞。
同時,揭示了殖民統治的殘酷本質,所有民族都應該享有獨立自主的權利,殖民壓迫終將被歷史洪流所淘汰。